首頁 > 營養常識 > 養生飲食 > 冬進補該如何補呢?冬季進補先要引補謹防進補五誤區

冬進補該如何補呢?冬季進補先要引補謹防進補五誤區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1.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冬意漸濃,進補又成了熱點。冬進補是老廣們順應時令,調理身體的好傳統,但冬進補也要得法,不得法則可能南轅北轍,在養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偏遠。那麼冬進補該如何補呢?

冬進補該如何補呢?冬季進補先要引補謹防進補五誤區

很多進補方法存在誤區:

誤區一:進補過急

很多老百姓急吼吼的就開始了進補大餐。可大餐過後,卻常又覺得腸胃不適。於是有的人便認爲自己虛不受補,放棄了進補計劃。其實問題不在於進補的食物上,而在於進補的方法不對頭。冬季進補時,最好先做引補,調整好脾胃功能,爲大補做好準備,這樣就可以避免進補的不耐受反應,使得進補事半功倍。什麼是引補呢?就是先把脾胃功能調好,可吃吃些健脾開胃藥物,如黨蔘、太子參,炒意苡仁,山藥、蓮子,砂仁等。

誤區二:補不對症

根據各人的體質來選擇補品和進補方式,在進補之前應先了解自己的體質。有的老百姓不辨體質,看到別人進補什麼自己也跟風,或者根據個人想象給自己下結論,結果往往達不到進補的效果。中醫把人的體質分爲九種:有平和質、陽虛質、陰虛質、氣虛質、痰溼質、溼熱質、氣鬱質、血瘀質、特稟質。而這個體質往往不是單一的,常常是幾種體質的混合,如可能既有陽虛,又有氣虛,同時還有痰溼症。這就和單純的陽虛或氣虛的進步法不同。辨證錯了,很有可能導致後面進補醫治的錯誤。

傷風感冒時不能進補,不管是溫補的人蔘、鹿茸,還是清補的沙蔘、玉竹,還是平補的枸杞、燕窩,都一概不能食用。等感冒完全好了之後,再行進補。

誤區三:劑量欠妥

進補的藥材,必須遵循的量要少,持續時間長的原則。例如:人蔘每人每次不超過5克,每週服1~2次。阿膠每人每次不超過10克。劑量小了不奏效,劑量大了則會出現副反應。如有的老百姓喜歡一次用藥材較多,導致出現“上火”,也有的老百姓每次吃一點,全家人一起用。有個老人家,聽說黃芪補氣,每次煲湯,不管什麼湯,都要放兩片黃芪,然後煮上4升水,全家人一起喝兩天。這樣的用法起不了什麼效果。

誤區四:服法不當

儘管藥食同源,藥材可以製作成食物入膳,但藥材也是藥,進補要遵循服藥的原則,不能用濃茶送藥,如吃人蔘、花旗參喝濃茶等。同時也要注意中藥的“十八反”、“十九畏”,以免藥物相互作用,給人體帶來傷害。

誤區五:忽視食補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很多老百姓重視進補的方劑,而忽視了日常飲食裏,也有很多效果上好的進補材料。如羊肉是治療氣血兩虧的上好食品,雪梨則可以滋陰潤燥,是養陰的好幫手等等。藥補在於扶正,食補在於養生,兩者不可或缺。

那麼,爲了避免進補的誤區,冬季進補應該遵循哪些原則呢?

第一,冬季進補應“因證用補”。證有陰陽虛實、表裏寒熱。證不同,進補也應不同。寒證,熱性食材就是補;熱證,寒性食材就是補;陰虛當用補陰的食材或藥物;陽虛當用補陽的食材或藥物。只有因證用補,才能發揮進補的保健作用,因此,進補一定要在具有執業資格的中醫師和中藥師指導下,因證用補。

第二,冬季進補應“因人而補”。因人的年齡不同、性別不同、稟賦不同,進補時也應有所差異。寒症的人或陽氣不足者,忌吃寒涼性食品;熱症或陰虛之人,忌吃溫熱性食品。小兒體質嬌嫩,選擇原料不宜大寒大熱,老人多肝腎不足,用藥不宜溫燥,孕婦恐動胎氣,不宜用活血滑利之品。這都是在進補中應注意的。

第三,冬季進補應“因地而補”。不同的地區,氣候條件、生活習慣有一定差異,人體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亦有不同,有的地方潮溼,飲食多溫燥辛辣,有的地方寒冷,飲食多熱而滋膩,而南方的廣東飲食則多清涼甘淡,在進補選料時也是同樣的道理。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但是,無論是採用食補、藥膳、藥酒和膏方補中的哪一種,都要注意因證用補、因人而補及因地而補。凡內熱重、肝火旺的病人或體虛者,有高血壓病而血壓持續在較高水平,或經常有出血傾向,有口瘡及大便祕結者,不宜進食紅參、鹿茸及熱力較強的補品。有些人體內有較重的溼熱、積滯、痰濁時,不能驟然進補,應當先服幾貼“開路”中藥,清理一下,然後再進補。總之,進補要務必注意針對性,這樣服用補食、補膏、補酒,才能達到冬令進補的目的。

食材
能不能吃
保健食品
四季養生
食譜
營養
養生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