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常識 > 四季養生 > 抑鬱症自測方法有哪些?預防抑鬱症的途徑是什麼?

抑鬱症自測方法有哪些?預防抑鬱症的途徑是什麼?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憂鬱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1、遺傳因素

如果家庭中有抑鬱症的患者,那麼家庭成員患此病的危險性較高,這可能是遺傳導致了抑鬱症易感性升高。其中雙相抑鬱症的遺傳性更高些。然而,並非有抑鬱症家族史的人都會得抑鬱症,而且並非得了抑鬱症的人都有家族史,這表明遺傳給並非是唯一決定性的患病因素。

2、生化因素

證據表明,腦內生化物質紊亂是抑鬱症發病的重要因素。衆所周知,抑鬱症患者很多神經遞質紊亂的抑鬱症患者的睡眠模式和普通人完全不同。此外,特定藥物可以導致抑鬱或加重,一些激素可以改變情緒。

抑鬱症自測方法有哪些?預防抑鬱症的途徑是什麼?

3、環境因素和壓力

嚴重喪失、人際關係緊張、經濟困難、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促進抑鬱症。有時抑鬱症的發生與軀體疾病有關,一些嚴重的軀體疾病,如腦中風,心臟病發作,激素紊亂等常常引發抑鬱症,並使原來的疾病加重。此外,抑鬱症患者中有1/3人存在物質濫用問題。

4、性格因素

有下列性格特徵的人很容易患上抑鬱症:遇事悲觀,自信心差,對生活事件把握性差,過分擔心。這些性格特徵會加重心理應激事件的刺激,妨礙個人處理事件。這些性格特徵大多是在兒童少年時期培養的,這個時期的精神創傷影響很大。

總之,抑鬱症是遺傳、心理和社會環境這些因素綜合作用導致的,應結合患者的情況具體分析。

美國新一代心理治療專家、賓夕法尼亞大學DavidD·Burns博士設計過抑鬱症的自我診斷表伯恩斯抑鬱症清單(BDC)。這份自我診斷表可以幫助你快速診斷是否有抑鬱症,節省很多診斷費用。

1、悲傷:你總是感到悲傷或悲傷嗎?

2、呼吸:你覺得前景渺茫嗎?

3、缺乏自尊心:你認爲自己沒有價值,還是認爲自己是失敗者?

4、自卑:你是否覺得力不從心或自嘆比不上別人?

5、罪惡:你對什麼都自責?

6、猶豫:你是否在做決定時猶豫不決?

7、焦躁不安:這段時間你是否一直處於憤怒和不滿狀態?

8、對生活失去興趣:對事業、家庭、興趣或朋友失去興趣嗎?

9、失去動機:情緒低落,工作沒有動力嗎?

10、自我印象可憐:你是否以爲自己已衰老或失去魅力?

11、食慾變化:食慾不振?或者不由得暴飲暴食

12、睡眠變化:失眠嗎?或者整天感到體力不足,昏昏欲睡?

13、喪失性慾:你是否喪失了對性的興趣?

14、猜測症:你總是擔心自己的健康嗎?

15、自殺衝動:你認爲生存沒有價值還是死亡比較好?

測試結束後,請計算總分,評價憂鬱度。

請在符合你感情的項目上評分:

沒有0輕度1中度2嚴重3

抑鬱自測答案:

0-4分沒有抑鬱症

5-10分偶爾有抑鬱症

11-20分有輕度抑鬱症

21-30分有中度抑鬱症

31-45分有嚴重抑鬱症,需要立即治療

下面介紹4種自我治療方法。我相信這對你有幫助。

運動療法鍛鍊後,能給人一種輕鬆自主的感覺,有利於克服憂鬱症患者分享的孤獨感。但鍛鍊必須有一定的強度、持續時間和頻率,才能達到預期效果。以做健身操爲例,內容包括跑步、跳繩、健身舞等,每週至少做3次,每次持續15至20分鐘。散步也可以達到同跑步一樣的效果,專家們建議患者每天步行1500米,併力爭在15分鐘內走完。以後逐漸加大距離,直到45分鐘走完4500米。開始鍛鍊時,必須得到醫生的同意。

營養療法很多醫生認爲食物中含有的維生素和氨基酸對人的精神健康有重要影響。一些專家認爲,如果患有多疑症的人缺乏某種單一的營養物質,他們也會導致抑鬱症,所以建議人們多吃維生素B含量豐富的食物,如粗糧、魚等。他還讓患者服用一定劑量的複合維生素b。他認爲這些都是人們容易缺乏的。

精神療法抑鬱症患者多戴有色眼鏡看世界和他自己。爲了改變這種錯誤的觀點,洛杉磯精神醫療中心的加里埃默提出了三A法,即理解、回答和行動。因爲三個單詞的英文字母都是從a開始的,所以被稱爲三a法。

-首先要承認自己的精神上的憂鬱,其次要注意自己的感情變化,語言行爲是否異常,感覺思維的差異和身體反應等。

-回答:每次發生錯誤,都要立即識別並記錄。先寫下自己的錯誤想法,再寫下一個較爲實際的選擇答案,其目的是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想法。寫完,詢問自己:“這會是真的嗎?然後問自己:我應該從另一個方面怎麼看?

-行動:如果不被注意,就改變新的方法,如果在工作中得不到自信,就應該修課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或者找新的工作。還要多策劃一些活動,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規律。

交際療法研究表明,善於與人交往的人比喜歡獨處的人精神狀態更快樂。美國某精神健康研究室最近發起了一場運動,口號是“朋友乃良藥”。他們認爲,社會支持甚至可使人延年益壽。

食材
能不能吃
保健食品
四季養生
食譜
營養
養生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