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常識 > 養生飲食 > 2020白露節氣吃什麼養生 白露養生食物大全

2020白露節氣吃什麼養生 白露養生食物大全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白露代表悶熱的結束,天氣漸漸轉涼,容易脾胃虛弱、消化功能下降,適宜多吃溫熱且有補養作用的粥食,越來越多的人重視節氣養生,提升抵抗力,2020白露節氣吃什麼養生?吃什麼健康?下面帶來介紹。

2020白露節氣吃什麼養生?

俗語云:“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氣溫下降逐漸加快,到了白露節氣就不要再赤膊露體,尤其是早晚氣溫偏低,應及時添加衣物。

傳統中醫認爲申對應人體三焦。它的功效主要是:通行元氣,運行水谷,運行水液。酉對應人體整體的臟腑佈局,讓臟腑以及精氣神魂等各歸各位。

這裏講個常識,天體和人是週期運動,人懷胎要由子月至酉月十月才能出生,人出生的時刻稱酉,而後女孩要七年、男孩要八年週期性生長,這第一個週期主要是生長五臟六腑並與自然環境相適應。即初始協調各個臟腑的功能。所以白露至仲秋是身體一年的重要調整期。

2020白露節氣吃什麼養生 白露養生食物大全

9宜:①茄子;②蓮藕;③紅豆;④糙米;⑤胡蘿蔔;⑥蘋果;⑦蜂蜜;⑧百合;⑨銀耳

9不宜:①生薑;②燒烤;③寒涼水果;④油膩食物;⑤水生植物;⑥濃茶和咖啡;⑦辛辣食物;⑧煎炸食物;⑨肥甘食品。

早餐:大米、糯米、小麥、惹米、芡實、淮山、豆類、乾果等熬成的粥,是秋季早餐的優選

白露養生食物大全

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

浙江溫州等地有過白露節的習俗。蒼南、平陽等地民間,人們於此日採集“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以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說食後可滋補身體,去風氣(關節炎)。這“十樣白”乃是十種帶“白”字的草藥,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以與“白露”字面上相應。

紅薯

民間認爲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絲和番薯絲飯後,不會發胃酸,故舊時農家在白露節以吃番薯爲習。白露後,起居飲食方面應進行相應的調整。在飲食方面要食物多樣,以穀類爲主,增加些薯類食物。紅薯的膳食纖維能刺激腸道,增強腸道蠕動,通便排毒,尤其對老年性便祕有較好的療效,還能減少腸癌的發生。

2020白露節氣吃什麼養生 白露養生食物大全 第2張

釀白露米酒

蘇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有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舊時蘇浙一帶鄉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釀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帶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穀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

湖南一帶有在白露喝米酒的風俗。每年白露節,家家戶戶都以稱爲“土酒”的白露米酒待客,甘甜溫熱,最適秋天。糯米酒能促進胃液分泌,增進食慾,幫助消化;還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對於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有一定功效。對於經絡不通的人來說,糯米酒還有通經活絡的作用。

蓮子百合煲

配方:蓮子、百合各30克,精瘦肉200克。

做法:蓮子、百合清水浸泡30分鐘,精瘦肉洗靜,置於涼水鍋中燒開(用水焯一下)撈出。鍋內重新放入清水,將蓮子、百合、精瘦肉一同入鍋,加水煲熟(可適當放些精鹽、味精調味)。

功效:清潤肺燥,止咳消炎。適用於慢性支氣管炎患者。

柚子雞

配料:柚子(越冬最佳)一個,公雞一隻,精鹽適量。

做法:公雞去毛、內臟洗靜,柚子去皮留肉。將柚子放入雞腹內,再放入氣鍋中,上鍋蒸熟,出鍋時加入精鹽調味即可。

功效:補肺益氣,化痰止咳。

銀杏雞丁配料:銀杏(白果)100克,無骨嫩雞肉250克,蛋清2個,高湯、白砂糖、紹酒、澱粉、味精、香油、食鹽、油、蔥各適量。

做法:白果去殼,在油鍋內煸炒至六成熟,撈出剝去薄衣待用。雞肉切成1釐米見方的小丁,放在碗內加入蛋清、食鹽、澱粉攪拌均勻。炒鍋燒熱放油(量要多些),待油燒至六成熟時,將雞丁下鍋用勺劃散,放入白果繼續翻炒,至熟後連油一同倒入漏勺內瀝去油。再在鍋內倒入少量油,將蔥段煸炒,隨即烹入紹酒、高湯、食鹽、味精,把加工過的白果雞丁倒入鍋內翻炒,用溼澱粉勾薄芡,出鍋前淋入香油,攪拌均勻起鍋裝盤即成。

功效:補氣養血,平喘止帶。本方可作爲老年性慢性氣管炎、肺心病、肺氣腫及婦女帶下證患者之膳食。

2020白露節氣吃什麼養生 白露養生食物大全 第3張

香酥山藥

配方:鮮山藥500克,白糖125克,豆粉100克,植物油750克(實耗150克),醋、味精、澱粉、香油各適量。

做法:山藥洗靜,上鍋蒸熟,取出後去皮,切1寸長段,再一剖兩片,用刀拍扁。鍋燒熱倒入植物油,等油燒至七成熱時,投入山藥,炸至發黃時撈出待用。另燒熱鍋,放入炸好的山藥,加糖和水兩勺,文火燒5、6分鐘後,即轉武火,加醋、味精,澱粉勾芡,淋上香油起鍋裝盤即成。

功效:健脾胃,補肺腎。對於脾虛食少,肺虛咳嗽、氣喘者更爲適合。

以上就是全部內容,請大家繼續關注。

食材
能不能吃
保健食品
四季養生
食譜
營養
養生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