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常識 > 保健食品 > 鐵皮石斛的功效與作用

鐵皮石斛的功效與作用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3.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鐵皮石斛又名黑節草、雲南鐵皮,主要分佈於我國的安徽、浙江、福建等地。鐵皮石斛的莖不僅可以入藥,而且屬於補益藥中的補陰藥,能起到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的作用,對人體健康極佳。鐵皮石斛的功效與作用具體有哪些呢?下面就給您做個介紹
鐵皮石斛的功效與作用
鐵皮石斛的功效與作用

隨着人們對日常保健越來越重視,鐵皮石斛也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說,我國以鐵皮石斛入藥來治療各種疾病已經有了非常悠久的歷史,鐵皮石斛的功效與作用究竟有哪些?

首先,鐵皮石斛內含有豐富的多糖類物質,能夠增強人體免疫力,補腎積精、養胃陰、益氣力,具有滋陰養血的功能。

其次,鐵皮石斛對幽門螺桿菌有較好的抑制作用,有助於治療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同時,口服鐵皮石斛煎液能夠促進胃液的分泌,增強胃的排空能力,幫助消化。  

此外,鐵皮石斛有較好的利膽作用,可用於治療肝炎、膽囊炎、膽結石等肝膽疾病。還能用於惡性腫瘤的輔助治療,改善腫瘤患者的症狀,減輕放、化療的副作用,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時間。   

最後,臨牀研究表明,鐵皮石斛可以有效地增強胰島活性,顯著降低血糖水平,使血糖恢復正常。因此可以用於糖尿病人的輔助治療。  

鐵皮石斛的分類

鐵皮石斛是中藥材的名貴品種,在我國,以鐵皮石斛入藥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在治療多種疾病中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鐵皮石斛分佈較廣,因此種類也較多。下面就對鐵皮石斛的分類做個小小的介紹。

鐵皮石斛常見的分類有:

①流蘇石斛,又稱馬鞭石斛,生長於密林中或山谷陰溼岩石上。目前主要用於藥品原料和中醫臨牀,其生長快,產量高。

②金叉石斛。有滋陰清熱,生津止渴的功效。用於熱病傷津,口渴舌燥,病後虛熱等功效。

③球花石斛,以其似球形的形狀得名。花形漂亮,一般用做盆景銷售。

④鼓槌石斛,爲蘭科石斛屬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

⑤霍山石斛,俗稱米斛,是蘭科石斛屬的草本植物。對經常熬夜、用腦、菸酒過度、體虛乏力的人羣,經常飲用非常適宜,有明目作用,也有調和陰陽、壯陽補腎、養顏駐容、保健益壽的功效。

鐵皮石斛怎麼吃

鐵皮石斛不僅藥用價值高,其吃法也有很多種,這裏就對鐵皮石斛怎麼吃,向您逐一作個介紹。

在所有的吃法中,將鐵皮石斛泡飲服用是最好的方法。泡飲很方便,而且效果顯著。此外,新鮮的鐵皮石斛也可以直接食用。把新鮮的鐵皮石斛洗淨後放入口中細細咀嚼,味道甘甜而略微有點粘黏,清新爽口,咬出來的渣還可以吞嚥下去,毫不浪費。

還可以將鐵皮石斛來用來煎湯。將鐵皮石斛洗乾淨後切碎或是拍破,放入鍋中加水用文火先煎煮約半小時,然後放入些小西洋參,再煮上半小時,湯可以用來喝,渣可以食用。

也可以用鐵皮石斛來泡茶,將其洗淨後切成薄片,加開水沖泡後飲用,可以適當加入蜜糖、枸杞或冰糖,可以重複沖泡。當然它的渣也是能吃的。

最後,鐵皮石斛還可用來做菜。同樣是要洗淨切碎或拍破,然後和雞鴨等材料一起用文火燉,爛了後連渣食用。也可以加入其他原料或煮粥,或做羹,或煲湯都可以。

鐵皮石斛什麼人不能吃

任何食物和藥物都有其獨特的食用禁忌,鐵皮石斛也不例外。那麼,鐵皮石斛什麼人不能吃呢?下面就爲您做以解答。

首先,對於身體虛弱無火氣或是實熱症、腹脹者,是不能食用鐵皮石斛的。感冒時不宜過早使用鐵皮石斛,否則會造成邪氣排解不出,加重症狀。鐵皮石斛能助溼邪,所以溼溫尚未化燥的人不宜使用。

另外,孕婦在食用鐵皮石斛之前,應諮詢醫生意見,切記不可盲目服用。

此外,鐵皮石斛在食用時,不能與石膏、巴豆、殭蠶、雷丸等一起食用用,以免引起不良後果。

而且,鐵皮石斛有一定的用量範圍,幹品的一般用量在6-12g之間,鮮品一般在15-32g之間。用量小了會影響鐵皮石斛藥效的發揮;用量大了,則會對身體造成危害。

鐵皮石斛和鐵皮楓斗的區別

相信不少人在瞭解鐵皮石斛的過程中,還會聽到“鐵皮楓鬥”這個名字。鐵皮楓鬥是什麼?鐵皮石斛和鐵皮楓斗的區別是什麼?下面就爲您回答這個問題。

實際上,鐵皮楓鬥是鐵皮石斛鮮條加工後的幹品。在我國古代,由於保鮮設備的缺乏,鐵皮石斛爲了方便儲存,在採摘下來後都會立刻烘乾並搓成卷,爲了區別於新鮮的鐵皮石斛,便命名爲“鐵皮楓鬥”。

而鐵皮石斛和鐵皮楓斗的藥用價值是一樣的,鐵皮石斛能夠治療的疾病,食用鐵皮楓鬥同樣能夠治療。同時,鐵皮楓鬥也能起到與鐵皮石斛一樣的保健功效。只是新鮮的鐵皮石斛比鐵皮楓斗的口感要好。

將鐵皮楓鬥粉碎成末,每天取3~5克/用沸水衝飲,或是將鐵皮楓鬥加水煮30分鐘以上飲用,並連渣一起吃掉。可起到清熱滋陰、抗疲勞的作用。此外,還可以將鐵皮楓鬥加到日常飲食中,例如燉雞,燉鴿子等等。

食材
能不能吃
保健食品
四季養生
食譜
營養
養生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