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常識 > 能不能吃 > 多喝水可以預防常見疾病 正確燒水

多喝水可以預防常見疾病 正確燒水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9.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喜歡喝水嗎?在現在的生活中,孩子和大人都不喜歡喝水,其實喝水對我們的健康有很大的作用,可以預防常見的疾病。今天和主編一起理解吧。

多喝水可以預防常見疾病 正確燒水

飲水預防常見疾病

斑點:從早上開始喝一杯溫水。斑點反應體內毒素的堆積,排毒的最佳方法是正常排泄。早上起牀後喝一杯溫水,有助於促進腸蠕動,排便。世界健康生活方式促進會聯合會主席夏登傑教授也注意到晚飯喝西紅柿湯也能預防斑點。番茄被稱爲維生素c的倉庫,可以有效地減少黑色素的形成。

感冒:比平時多喝水。感冒時醫生都會提示要多喝水,實際上如何喝水是有講究的。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李芳介紹,如果感覺自己感冒了,怕冷,體溫又不是很高,幾乎沒有出汗,頭痛、鼻塞流清涕,咳出的痰不是濃痰,不是很想喝水,一般是風寒感冒的症狀。如果不嚴重,可以喝些熱水、熱湯或熱粥,使身體出汗,有助於驅散風寒。體溫高,出汗,喉嚨紅腫疼痛,咳嗽濃痰,鼻塞流黃鼻涕,口渴的話,一般是風熱感冒,不嚴重的話,喝薄荷茶等助於緩解症狀。

胃痛:用馬鈴薯煮粥。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陳暉倩注意到喝粥養胃,粥太稀,很快就會從胃裏排出,反而不利於養胃。喝粥養胃時要注意粘稠度,必要時加入土豆粥等材料。中醫認爲,馬鈴薯和胃調節,健脾益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補充脾胃,緩解胃痛。如果是持續胃痛,最好去醫院。

便祕:多喝綠茶。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肛腸科副主任中醫師王元釗說,多喝水利尿,但對便祕沒什麼作用。易便祕的人每天至少喝1500毫升水,預防便祕。若想緩解便祕最好喝綠茶,潤腸通便效果更好,尤其是毛尖類的綠茶。

運動後乾燥熱:間斷小口補水。運動後體溫會驟然上升,隨着大量汗液的排出,人會有發熱感。此時,適當飲用水可調節血液和組織液的循環,調節體溫,增加耐力。但是,運動中最討厭暴飲補水。不那樣的話,心臟的負擔會進一步增加,水中毒也會發生,所以必須斷斷續續地補充水。

肥胖:飯後30分鐘喝水。如果喝水不夠,身體脂肪就不能順利代謝,容易增加體重。人體內的很多反應都是以水爲介質的,所產生的毒性物質也依靠水來排放,適當飲用水可以避免腸胃功能的紊亂。減肥的人吃飯30分鐘後喝水,增強消化功能,有助於維持身體。

咳嗽:多喝熱水。感冒咳嗽,喝熱水稀釋痰液,緩解氣管和支氣管粘膜的充血和浮腫,有鎮咳的作用。

煩躁:用玫瑰泡茶喝。天熱的時候,人容易煩躁,這個時候可以喝玫瑰茶。中醫認爲,玫瑰花能理氣解鬱、活血散瘀、溫養心肝血脈、舒發體內鬱氣,起到鎮靜、安撫、抗抑鬱的功效。不過需注意的是,喝前要請中醫師把關,由於玫瑰花有活血作用,經期月經量過多的女性不要喝。

醉漢:喝葡萄汁。許多人喝醉後喉嚨乾燥,主要是因爲酒後失水,喝幾杯葡萄汁,可以淡化酒精,保護肝臟。新鮮的葡萄汁中含有豐富的酒石酸,能中和酒中的乙醇,減輕酒後反胃、噁心的症狀,達到醒酒目的。

失眠:醋兌水喝。很多人失眠是因爲腦神經受刺激而產生緊張性疲勞。醋酸能消除或減輕緊張性疲勞感,使人輕鬆入眠。但醋並不是喝得越多越好,每天一勺即可,最好用溫水稀釋後再喝,否則醋酸易腐蝕牙齒,喝完後還要漱口。患胃潰瘍和胃酸過多的人儘量不要用這種方法。

那麼,如何燒開水呢?

熱水的正確方法

現在用熱水壺壺燒開水的現象還很普遍,但是一些錯誤的方法很常見。一是水剛燒開就關火,二是水燒開後沸騰很長時間,三是水燒開後蓋上蓋子沸騰幾分鐘。事實上,這對水的安全和健康沒有好處。正確的做法是打開蓋子,打開水後煮1~2分鐘,熄火。如果你不能每次掌握水燒開的時間,你可以在水沸騰時立即打開蓋子,然後等1-2分鐘。

這樣做的原因是,現在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越來越多,有些物質揮發性,加熱時隨着水蒸氣揮發。因此,開水快的時候打開水壺的蓋子,開水後煮1、2分鐘,最大限度地揮發這些物質。

但水,自來水是用氯製劑消毒的,只能分析水中20%的有機物,其餘的有機物想在加熱過程中與氯結合,形成有害物質。水燒開後沸騰的時間越長,這種物質毒性越強,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越大。另一方面,水燒開的時間過長也會導致水的老化。李教授強調,健康、符合人體需求的水應該是新鮮的,也就是小分子團的水,有利於細胞的吸收,促進新陳代謝,從而使生命獲得能量和活力。水保持沸騰狀態的時間過長,水分子團變大,水的活性消失,不利於人體的新陳代謝,影響未成年人的成長髮育,加強中老年人的老化過程,而且這種水喝起來容易產生膨脹的感覺。

另外,水燒開後放置的時間過長,也會變成老化水,老化水中的有毒物質隨着水貯藏時間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應該根據每天水的消耗量來決定燒多少水,當天喝完,隔夜的水不宜再喝。

多喝水好處多,要養成喝水的好習慣哦。

食材
能不能吃
保健食品
四季養生
食譜
營養
養生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