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指南 > 婦科疾病 > 產後新媽媽該吃什麼 產後新媽媽有哪些忌口

產後新媽媽該吃什麼 產後新媽媽有哪些忌口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2.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般在產後需要稍稍休息之後再進食。剛開始以流質或半流質食物爲主,如紅糖水、牛奶、小米粥、雞蛋羹等。如果消化無礙,即可進食普通的食物,如荷包蛋、細掛麪湯、排骨湯、瓶鮮水果和蔬菜等。但要注意把湯裏的浮濁撇出去,以免使乳汁含脂過高,引起寶寶腹瀉。每天應以少量多餐爲原則,在原來一日三餐的基礎i在每餐之間加一餐。每餐注意幹稀搭配,葷素結合,少吃油炸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產後新媽媽該吃什麼 產後新媽媽有哪些忌口

吃什麼最好?

多吃優質蛋白質食物

月子裏要比平時多吃優質動物蛋白質,如雞、魚、瘦肉、動物肝等。牛奶、豆類也是必不可少的補養佳品,不可過量攝取,否則會加重肝腎負擔,還易造成肥胖,反而對身體不利。

主副食種類要多樣化

不要偏食,粗糧和細糧都要吃,如小米、燕麥、玉米粉、標準粉、紅小豆等。這樣既可保證各種營養的攝取,還可使蛋白質起到互補的作用,提高食物的營養價值,對產婦恢復身體很有益處。

多吃含鈣豐富的食物

哺乳媽媽對鈣的需求量很大,需要特別注意補充。乳及乳製品(如牛奶、酸奶等)含鈣量最高,並且易於吸收利用。小魚、小蝦含鈣豐富,可以連骨帶殼食用。深綠色蔬菜、豆類也可提供一定數量的鈣。

多吃含鐵豐富的食物

產後出血及哺餵寶寶,補充鐵也是非常必要的,在飲食中多吃含血紅索鐵的食物,如動物血或肝、瘦肉、魚類、油菜、菠菜及豆類等,可防止產後貧血。

合理攝取必需脂肪

要注意攝取必需脂肪,其中的脂肪酸對寶寶的大腦發育很有益,特別是不飽和脂肪酸,對中樞神經的發育特別重要。哺乳媽媽飲食中的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組成,會影響乳汁中的這些營養的含量。

多進食各種湯湯水水

一定要注意多喝湯。湯類味道鮮美,易消化吸收,還可促進乳汁分泌,如紅糖水、鯽魚湯、豬蹄湯、排骨湯等,需注意的是一定要湯和肉一同進食。

多吃蔬菜、水果和海藻類

產後禁吃或少吃蔬菜水果的觀念應該糾正。新鮮蔬菜和水果中富含豐富維生素、礦物質、果膠及足量的膳食纖維,海藻類還可提供適量的碘。這些食物既可增加食慾、防止便祕、促進乳汁分泌,還可爲新媽媽提供必需的營養素。

最好不要吃什麼?

不吃酸辣食物和刺激性食物

大蒜、辣椒、胡椒、茴香、酒、韭菜、調味香料等辛辣溫燥和刺激性的食物,可加重你的內熱,可能出現口舌生瘡,大便祕結或痔瘡等,也會通過乳汁使寶寶上火。所以,最好清淡飲食,特別是產後5—7天之內,應以粥類、蛋湯等爲主。

產後新媽媽該吃什麼 產後新媽媽有哪些忌口 第2張

不宜吃味精、燉老母雞

味精合有穀氨酸,穀氨酸容易與體內的鋅結合,從而導致寶寶缺鋅、味覺不靈敏、厭食,甚至智力減退、生長髮育遲緩等。特別是對12周以下的小寶寶影響最大,所以最好不吃味精。

燉老母雞會增加血液內的雌激素濃度,影響催乳素,導致乳汁分泌不足,所以不宜產後食用。而吃燉公雞則可促進乳汁分泌,但是,如果發現乳房發脹而沒有奶水時,則不宜吃燉公雞下奶,因爲可能引起乳腺炎。

不飲酒,不喝茶水,不喝含有咖啡因的飲料

酒、咖啡及含某些香辛料的食品可通過乳汁進入寶寶體內,影響寶寶的健康發育。茶水中的鞣酸可以與食物中的鐵相結合,影響腸道對鐵的吸收,容易發生貧血。另外,咖啡因會刺激大腦興奮,影響睡眠。

不吃巧克力,少吃甜食

如果你喜歡吃巧克力,在哺乳期間最好還是少吃或不吃爲好。據研究,巧克力中所含的可可鹼能夠進入母乳,如果被寶寶吸收過多,會導致消化不良,睡覺不穩,愛哭鬧等。

甜食也要少吃爲好,即使紅糖水也最好不要久喝。

不吃硬、鹹、生冷食物

產後身體虛弱活動量小,硬食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吃含鹽太多的食物,容易引起體內水鈉瀦溜,造成浮腫。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就要忌鹽,適量吃鹽可以補充體內丟失的鹽分。而食用生冷食物,對牙齒、消化功能和脾胃都有影響,且不利於惡露排出。

剖宮產後不吃脹氣食物

剖宮產手術會使腸肌受到刺激,導致腸道功能受抑,腸蠕動減慢,腸腔內有積氣,容易在術後產生腹脹。牛奶、糖類、黃豆、豆漿、澱粉等食物會促使腸道產氣,如果在剖宮產後食用,會加重肚子的腹脹反應,也不利於傷口癒合。

產後不要服用鹿茸等補品

補品並不是人人都需要的,特別是對於產婦來說,需要在中醫的指導下補用。比如鹿茸,很多人認爲產後服用會有利於產婦身體儘快康復。但鹿茸具有補腎壯陽、益精養血的功效,而產婦在產後容易陰虛虧損、陰血不足、陽氣偏旺,如果服用反而適得其反。

不要在產後立刻節食減肥

產後新媽媽該吃什麼 產後新媽媽有哪些忌口 第3張

產後最讓你頭痛的就是體重的問題,但是需要提醒的是,現在還不是節食減肥的時候,特別是母乳餵養,不僅對你的健康不利,也不能確保寶寶充足的營養供應。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