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生活品質 > 健康生活 > 食物相剋並不存在

食物相剋並不存在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食物"相剋"(即搭配禁忌)的說法很多,自古就有,一直在民間流傳。近些年,隨着人們對飲食營養的關注度增強,這些內容頻繁出現在報紙、網絡、廣播等各個媒體上。與此有關的出版物很多,在大大小小的書店裏,你都可以看到一排排關於食物相剋、搭配禁忌之類的讀物。不但版本多,而且銷量看好,實際上,近年來,有關“食物相剋”的書籍一直佔據生活類圖書銷售排行榜的高位。“連續數月榮登全國生活類圖書排行榜榜首”、“自2003年8月出版至今已重印10次”,“貝塔斯曼書友會2004年、2005年度生活書上榜圖書,卓越網2004年、2005年度超級暢銷生活書,噹噹網2004年、2005年度上榜生活書,榮登全國各大書城暢銷生活書排行榜!”等說法隨處可見。這些書的封面或古色古香,或美侖美奐,或一本正經,或危言聳聽,但是,不管他它們的包裝如何充滿現代氣息,它們的表達如何時尚,裏面裝的實際都是陳年舊釀——可惜它們並不是美酒。在網上,關於食物相剋的種種說法越整理越多了,從十餘種到數十種,再到數百種,我相信食物相剋很快會羅列至上千種之多,發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幾乎任何兩種食物一起吃都是相剋的。

食物相剋並不存在

食物相剋爲什麼這麼流行

食物相剋日益流行且深入人心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金木水火土,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古老哲學思想在國人文化傳統中積澱很深,食物相剋的“理論”很容易被國人理解,也很容易被接受。更關鍵的是,像食物相剋這樣的“科學知識”非常符合中國傳統文化認識事物的思維習慣——那些傳抄、總結、整理、傳播這些“知識”的人,沒有一個對這些說法進行過哪怕是最簡單的驗證,即吃一次試試!更可悲的是,就算有人吃過相剋的食物也並沒有什麼不良後果,可他們還是寧願相信這些古老且不貼譜的說法,而不相信自己的或別人的驗證。以下一段對話是我的親身經歷,仔細閱讀大有深意:

一次,我聽一檔電臺廣播節目,主持人和嘉賓說到“黃瓜和花生米相剋,不能一起吃”。剛好我和該節目主持人相熟,等她下了節目我給她電話,以下是我倆簡短的對話:

我問:“你有沒有經常吃黃瓜拌花生米?”

她答:“有,經常吃。”

我問:“那你發現出什麼問題了嗎?”

她答:“沒有。”

我問:“那你們還說黃瓜和花生米不能一起吃?”

她答:“那會不會是還沒表現出來?”

她的回答令我無語。面對同樣一條“黃瓜和花生米相剋”的說法,不同思維的人會得出兩種截然相反的結論:一種人會說,我吃了那麼多年也沒問題,不要相信它;另一種人會說,我吃了那麼多年怎麼都不知道,以後可得注意了。人的思維不同則得出的結論竟然如此不同,可見真正重要的也許不是知識本身,而是思考問題的方法。

更有意思的是,當我把這段對話講給我營養班的學員聽之後,居然仍然還有人問我:黃瓜和花生米到底能不能一起吃呢?到底?什麼叫“到底”?還要怎樣“到底”?你吃了數十年黃瓜拌花生米都沒發現任何問題,這還不算“到底”?還有人建議我做個試驗,好好研究一下這個問題和類似問題,黃瓜和花生米既不會發生化學反應,各自又都沒有毒性,大家吃了數十年也沒發現有什麼不良後果,還需要研究什麼?難道這些還不夠嗎?

一句話,食物相剋流行就是因爲大家缺乏基本的科學素養,缺乏科學素養的人很容易被忽悠成爲受害者,也很容易傳謠,成爲害人者。

食物相剋的來源

一些擁護者用現代醫學的知識對食物相剋的一些說法進行了這樣或那樣的解釋,試圖說明其合理性,不但十分勉強,而且是不折不扣的誤讀,這些食物相剋的說法和現代醫學毫無關係,人們相信它們的原因只有一個:這些說法大部分來自中醫古籍,如《食療本草》、《本草綱目》、《飲膳正要》、《壽世保元》等。還有一些來自現代報刊雜誌的杜撰。

實際上,有關養生保健的中醫學古籍幾乎都很有名,但這並不能說明它們水平很高,而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古老而稀有。要知道,這方面成書本來就不多,能經歷亂世而有幸完好保存下來的就更少,幾乎每一本沒有失傳的養生書籍均被視爲“經典”、“鉅著”。顯然這並不意味着真正權威,但很多人把它們當作權威用以教人。可以發現,種種說法在這些古籍中一成不變地傳抄、引用、轉錄、彙集,從一本書轉入另一本書,連一點兒爭論也沒有,很難不令人生疑。例如被譽爲中國古代養生療疾八大鉅著之一的《壽世保元》(明代龔延賢著)中赫然寫有孕婦“食螃蟹令子橫生”、“食兔肉令子缺脣”、“食雀肉令子不恥多淫”、“食羊肝令子生後多厄運”等等。實際上,相同或類似的說法亦見於《金匱要略》、《本草綱目》、《千金方》、《本草從新》、《婦人良方》、《經效產寶》等醫學古籍中。相信這些荒唐的說法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相信了,但有關食物相剋的說法其實和這些荒謬的說法一樣荒謬!

食物相剋荒謬簡析

食物相剋的說法引經據典,頭頭是道,乍讀起來令人驚詫,驚詫於自己屢屢犯"忌"而不自知。也許最能說明這些禁忌不足信的是,那些不遵從禁忌的人吃了上述食物後安然無恙。不過,令人費解的是,有些人寧願不相信事實,也要相信古籍。其實,只要稍加分析,就會發現大多數說法十分牽強,有些堪稱荒謬。

有些說法顯然把特殊性問題絕對化了。例如夏天炎熱,人體消化能力低下,食物冷熱不均或涼的食物與油膩食物同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所以此時不要同時食用肥肉和涼水。這是有道理的,但因此認爲肥肉與涼水相剋(《金匱要略》)就未免太絕對了。

有些說法顯然是搞錯了,把本來不屬於搭配禁忌的問題簡單地看作食物相剋。蝦蟹類腐敗後產生有害胺類,不慎食之,極易引起過敏或中毒。如果進食前後曾食其他食物,常易被認爲是食物相剋。例如"蝦不可與豬肉同食,損精"、"蝦不可與雞肉同食"(《飲膳正要》)、"蟹與茄子不可同食"(香港《中國農曆》附食物相剋中毒圖解--該圖出處未明,流傳甚廣,謬論多多)。

有些說法只是在某些極其個別的情況下才成立,根本沒有普遍意義。例如《金匱要略》中說"生蔥不可共蜜食之,殺人"。這種情況也許只能用蜜蜂採集有毒植物花粉釀成有毒蜂蜜來解釋。但這種情況是極其少見的,並且與食物相剋無關,這樣的毒蜜跟什麼共食都會"殺人"。《食療本草》說"李(子)蜜合食,損五臟",也是同樣的問題。

有些說法雖然可以用中醫食療理論加以解釋,這樣的搭配可能也的確有點缺點,但是肯定沒有那麼嚴重,完全不必禁忌。例如《本草綱目》認爲"狗肉與蒜食,損人",因爲狗肉性熱,大蒜辛溫刺激,兩者同食助火;《金匱要略》認爲"雞不可合胡蒜(即大蒜)食之,滯氣",因爲大蒜屬火,性熱喜散,而雞肉甘酸溫補,二者相左。但是蒜茸狗肉是很常見的一道朝鮮菜,雞肉和大蒜也被河南、山西、陝西等地人們經常搭配,吃者甚衆,從未有什麼不良後果。

還有些說法純屬以訛傳訛的無稽之談,理論上無法解釋,實踐中未見不良後果,完全莫名其妙。例如《飲膳正要》認爲”豬肉不可與芫荽(即香菜)共食,爛人腸”。(肉炒香菜莖是很多人愛吃的一道菜,未見腸”爛”);又說”雞肉不可與兔肉同食,令人泄瀉”(這是最常見的搭配,除非變質腐敗,否則不會”泄瀉”)。《金匱要略》認爲”牛肉共豬肉食之必作寸白蟲”(蟲從何來?除非是痘豬肉,可又與食物相剋何干?)。《本草綱目》認爲”鯽魚同砂糖食,生疳蟲”(糖醋鯽魚多少人沒吃過?);”雞子(即雞蛋)和蔥蒜食之,氣短”(蔥花炒雞蛋誰沒吃過?有誰因此氣短?除非你有肺病或心臟病,可這不關食物相剋的事)。《食療本草》認爲”野雞與菌子(即蘑菇)木耳同食,發五痔,立下血”(野山雞燉蘑菇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可大吃特吃)。

食物相剋批判

以上簡析試圖從細節上指出食物相剋的荒謬性,近年有一些人用同樣的發展對食物相剋的各種說法進行了分析和批判。例如《北京青年報》(2006年4月7日開始)曾組織各界專家,包括李瑞芬(我國營養界泰斗、主任營養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馬方(協和醫院營養部主任)、翁維健(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養生康復專業教授)、王承德(中華中醫藥學會理事)、吳美雲(營養高級工程師)、何計國(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營養與安全系主任)等六人,專門就食物相剋的說法進行分析批判,結論是那些說法都是靠不住的。

不過,這種一一批駁的做法所達到的效果顯然並不好,食物相剋的說法還是越來越多了。對食物相剋的批判應該從根源上做起:食物相剋並不存在!食物相剋並不存在!或者換一種比較科學的表述: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食物相剋是存在的。必須從根源上認識食物相剋的荒謬性,才能澄清認識,還原本真。

要從根源上認識食物相剋的荒謬性,就不能不講文化和科學的關係。顯然這又是一個複雜和深入的問題,篇幅所限我還是長話短說。過端午節的時候,除了吃糉子外,還有一個風俗也很普及,那就是在家門口掛艾蒿,從南方到北方,從城市到農村,很多地方都有這個風俗,據說這樣做可以“祛百病”,顯然這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一種文化傳統,應該沒有人相信掛艾蒿之後真的就可以不得病,要想不得病還得靠科學的方法,如吃藥、講究衛生等。這就是文化和科學的區別,食物相剋其實也屬於文化的範疇,只是一種風俗、習俗或民俗——叫什麼都好,就是不能叫科學。掛艾蒿表達美好願望,吃糉子紀念屈原,這些都是無可厚非且宜大力宣揚的文化傳統,我不是要反對傳統文化,要反對的是把屬於文化的東西當作科學知識來指導人們的飲食。陰陽五行、相生相剋之類的傳統哲學思想有其文化價值,但生搬硬套用來指導食物選擇(科學範疇)就未免會害人了。

批判食物相剋的一篇課文

初中語文(人教版)教材中有一篇課文(第5冊第3單元第14課)《“病從口入”與“食物相剋”》,是專門否定食物相剋的。它講的是很有道理的,以下是該篇課文的摘選:

不潔的飲食,或者說,微生物的感染,是引起急性胃腸病的最多見的因素。可是,這個因素常常不是每個人都會注意到的。飲食過量,也是急性胃腸病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對於小兒,這個因素尤其不可忽略。但是,有時候,人們也會忽略了這個因素,而認爲得病是來自其他的因素。有些食物,對於絕大部分人是無害的,但是有極少數人吃了卻會發生種種不良的反應,輕則腹瀉或者皮膚髮癢,重則引起休克。這種反應叫做過敏反應。在食物裏面,牛奶、雞蛋、螃蟹等等對有些人是比較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的東西。這種過敏性的因素有時候也會被人所忽略。

正是由於引起胃腸病的因素很多,有時候不易發現,所以,當某種真實的因素沒有引起人的注意的時候,“適逢其會”,人們就把某兩種食物的“相剋”當做了患病的因素而傳說開來。“適逢其會”的次數愈多,也就愈容易引起“張冠李戴”。譬如,螃蟹這種食物,是容易因爲處理不好而受到病菌污染的食物,是爲人們所喜愛而容易過食的食物,又是比較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因而吃螃蟹而得病的機會比較多些。所以螃蟹在“食物相剋”的傳說中,就佔有比較重要的位置。有的說螃蟹與柿子“相剋”,有的說螃蟹與葡萄“相剋”,有的說螃蟹與五加皮酒“相剋”,說法很多。

關於普通食物之間的“相剋”,不只有民間的傳說,而且有古代書籍的記載。對於其中傳聞最廣的一些“相剋”的食物,譬如“螃蟹與柿子”、“蔥與蜜”、“花生與黃瓜”、“松花蛋與糖”,等等。曾由我國的生物化學家做過實驗,用以喂鼠、喂狗、喂猴,最後並由人來試食,都證明毫無中毒現象。這當然是最有力的說明。白薯與雞蛋或白薯與柿子也是一樣,實際上有不少人同時吃過,或短時間內先後吃過,沒有出現任何問題。

在我們的普通的食物中間,是沒有什麼“相剋”的。“病從口入”的真相,隨着科學的發展,而日益被人們所識破。還有的時候,病的症狀表現在腸胃方面,但其真相不是“病從口入”,而是來自其他方面。“食物相剋”不過是掩蓋了這些真相的一塊由“適逢其會”所織成的幕布而已。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黃樹則(1914—2000),他1932年就讀於北京大學醫學院,1937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1938年8月到達延安,1939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8月任延安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院長,1947年6月任中共中央直屬衛生處處長。解放後,黃樹則同志先後任北京醫院院長、總後勤部衛生部教育處處長。1952年6月任中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兼任人民衛生出版社主要領導,並負責中央領導的保健工作。1965年6月任衛生部副部長,曾兼任中華醫學會副祕書長、副會長。

一句話,這是一篇有資格且負責任的作者寫出來的一篇負責任的文章。我在講課的時候經常引用這篇文章,並且得出這樣一個也許不太恰當但足以令人醒悟的結論:凡是講食物相剋的,就是初中沒畢業的。

一點說明

本人的意思很明確,即要從根本上否定食物相剋,這也許還不能說是營養學術界的共識(糟糕的是前些天我從註明是“遼陽市營養學會印製”的一份宣傳材料上還看到關於食物相剋的種種舉例,這也表明普及科學思維比普及科學知識更加任重道遠),但至少專家已經表達了對食物相剋的反對和批判。在2008年01月15日衛生部發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的發佈會上,中國營養學會現任理事長、中國CDC的葛可佑研究員說了下面一段話:“我們現在正在做一些研究,比如說現在有人寫了一些書在市場上是很流行的,食物相剋,我們正在收集一些科學依據,我們也想做一些科學實驗看看是否可以取得收穫,我們有了證據以後我們會向社會傳達。有的人是違背了人類的基本生活實踐,說土豆燒牛肉都會引起中毒,太荒唐了,而且堂而皇之的寫在書上,並在新華書店出售,我們對這樣的事情正在關注,也在研究”。他說的很客氣,很客觀,但很明確:現有的關於食物相剋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從根本上否定食物相剋的存在,並不否定某些食物搭配的確不甚科學,如菠菜和豆腐,但這和食物相剋毫不相干,更不能用來作爲食物相剋的註解,而且在醫學古籍裏也沒有菠菜和豆腐相剋的說法。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今天還有人熱衷於製造類似食物相剋的說法,其中的一個是這樣的,說黃瓜不能與西紅柿同時吃,因爲黃瓜含有可以破壞維生素C的酶,所以不宜與富含維生素C的西紅柿(還有芹菜、花菜、菠菜、小白菜、辣椒、柑橘等)同食,否則會降低營養價值。乍看起來很有道理,但讓我們瞭解一下真相:第一,這種酶在加熱(50攝氏度以上)即失去活性,不再破壞維生素C;第二,該酶只破壞很少部分例如2%-10%的維生素C,對維生素C總體攝入來說並不足慮,從未見到(哪怕在動物實驗中也行)因吃黃瓜而引起維生素C缺乏導致壞血病的情況;第三,有研究表明被這種酶破壞的維生素C仍然具有營養作用;第四,許多蔬菜瓜果中都含有這種破壞維生素C的酶(也同時含有維生素C),黃瓜只不過含量較多而已,含量較多的還有南瓜、胡蘿蔔等。總之,這些真相告訴我們,黃瓜即使含有能破壞維生素C的酶,也根本不足爲慮!如果你非慮不可,那麼你就不得不把大多數蔬菜瓜果的搭配當作禁忌。這意味着你每餐只能吃一種蔬菜,這樣做也許符合《飲膳正要》提出的原則“蓋食不欲雜,雜則或有所犯,知者分而避之”,但很顯然這與現代營養學推崇的平衡膳食、膳食多樣化原則相違背。

理財
家居
運動健身
傢俱
健康生活
戀愛技巧
真情實感
二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