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育兒常識 > 1-3歲 > 爲什麼孩子開心了找爸爸玩 難過了找媽媽哭

爲什麼孩子開心了找爸爸玩 難過了找媽媽哭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1.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孩子都有開心找爸爸玩,難過找媽媽哭的普遍現象,很多家庭的爸爸更多的是可以帶動孩子一起玩的角色,而媽媽纔是那個可以談心,哄孩子的角色,這種現象被稱爲依戀理論,下面本站小編來說說吧。

爲什麼孩子開心了找爸爸玩 難過了找媽媽哭

爲什麼孩子開心了找爸爸玩 難過了找媽媽哭

先介紹一個在兒童心理學上很著名的理論模型“依戀理論 / Attachment Theory”。建立這個理論的是英國心理學家,劍橋三一學院的約翰·鮑爾比 John Bowlby。

鮑爾比認爲,進化的結果讓靈長類動物在嬰兒階段,都會對ta熟悉的照顧者產生依戀,雖然因“人”而異,但當嬰兒遇到危險或者產生警覺的時候,這種依戀心理會讓嬰兒去向依戀對象尋求保護和情感支持。

在心理學家幾十年的努力下,目前依戀理論整理出了4種不同的依戀模式,分別是:

Secure attachment / 安全型依戀,這種模式是孩子感到可以依賴他們的照顧者來滿足他們親近需求,情感支持和保護需求,被認爲是最好的依戀模式。

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 焦慮 - 矛盾型依戀是嬰兒在與照顧者分離時感到分離焦慮,而當照顧者返回後嬰兒依舊沒有感到安心,表現出反抗、憤怒等情緒。

Anxious-avoidant attachmen / 焦慮 - 迴避型依戀,是當照顧者離開或返回時,嬰兒都表現出較少的情緒會避開照顧者。

此外還有一種很少數嬰兒不屬於上述的3種模式,被列爲破裂型依戀/ Disorganized attachment。

依戀理論是20世紀最重要的兒童心理學理論之一,並延展到成人心理學領域,基於這一理論所做的各種心理學研究和實驗非常多,很多都值得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參考學習一下,不過今天的文章不準備挖掘那麼深,只是從這個理論的一些研究結果,來簡單聊聊“父親”的角色特點。

爲什麼孩子開心了找爸爸玩 難過了找媽媽哭 第2張

也許是因爲歷史長期的社會分工,也許是因爲哺乳動物的生理特徵,在絕大多數孩子的心理模型裏,媽媽是“首要依戀對象”,而爸爸擔當這個角色的比例在不同研究中佔5-20%的少數地位。

而在依戀理論的研究中,大多驗證了我們常見的這個現象:絕大多數孩子會把媽媽當做“照顧者”來依戀,因此在心情低落難過,需要得到安慰幫助的時候,會優先去找媽媽。而爸爸則更多充當了“遊戲夥伴”的工作,因此在孩子情緒興奮開心,需要玩耍的時候,則更傾向於找爸爸互動。

所以,有時候媽媽抱怨的“你玩的時候想不起來我,難過了不舒服了纔想我”,這可能真的是寶寶的天性。

這當然不是說父親的角色不重要,在跟蹤調研中發現,在父親-孩子形成依戀安全關係的家庭中,孩子未來社交能力更高,出現行爲問題的可能性更低。而缺乏父親依戀安全的孩子,在未來則會出現學習成績下降,攻擊性強等趨勢。而另外一項研究則發現,可以跟父親構成安全依戀關係的1歲左右嬰兒,會更願意和陌生人進行溝通(相應母親的安全依戀關係則沒有影響)。

父母雙方和孩子的依戀關係還可以形成互補的作用 —— 一方的依戀安全,可以彌補另外一方依戀安全不足的缺失。

家裏的爸爸總是缺位怎麼辦?

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斷給爸爸洗腦,告訴他父親角色有多重要,同時不斷給自己減壓,告訴自己有沒有他無所謂。這不是阿Q等級的心理安慰,而是來自伊利諾伊州立大學2009年在《家庭心理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的發現。

這篇論文的研究內容,是觀察嬰兒脾氣和父親-孩子依戀安全之間的關係,研究者認爲父親-孩子之間的依戀關係會受到孩子性格情緒的影響,如果是家裏的寶寶是脾氣很差容易哭鬧的這種,那父親的依戀安全就相對更難建立起來。

這在現實中很常見,相對於媽媽們來說,爸爸往往是更缺乏對孩子的耐心,容易因爲孩子吵鬧而自己先暈掉的那個。而在這個研究中有兩個有趣的對比數據:

在愛哭鬧的嬰兒家庭中,爸爸對於父親責任角色越重視的,父親-孩子之間的依戀關係的安全性越高。這個不難理解。有趣的是最重視父親角色的爸爸人羣中,脾氣越差的寶寶越容易獲得父親-孩子依戀安全的,研究人員認爲這跟父親本身敏感性較低,不愛發脾氣的寶寶可能會被忽視有關。

爲什麼孩子開心了找爸爸玩 難過了找媽媽哭 第3張

而另外一個則相反:在愛吵鬧的嬰兒家庭中,如果母親對於父親責任角色越重視的,反而母親-孩子之間的依戀關係安全性會降低。研究人員認爲吵鬧孩子的父親相對參與度低,而如果媽媽對於父親角色意義很重視和抱有很高的期望,那就容易感到失望、擔心,從而反而影響了母親-孩子之間的依戀安全。

爲什麼孩子開心了找爸爸玩 難過了找媽媽哭 第4張

怎樣能增強父親對於親子關係以及自己責任的重視呢?

除了上面說的“洗腦”,首先是來自媽媽的鼓勵。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還發現父親-孩子依戀安全會比母親-孩子之間的關係,更容易受到父母婚姻關係的影響。在婚姻關係良好的家庭中,父親-孩子的依戀安全通常很高。而在婚姻關係較差的家庭中,即便父親本身相信自己應該更承擔照顧孩子的角色責任,也往往會因爲缺乏配偶支持鼓勵而無法形成依戀安全。相反的是母親-孩子之間的依戀安全關係,就相對不太會受到婚姻關係好壞的影響。

還要有一定的時間和耐心。我們之前的相關主題文章中曾經提到過:相比媽媽,爸爸在和孩子互動關係上,是慢熱的。2010年南達科他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彙總了一系列依戀關係的研究,分析顯示:嬰兒並不太會去尋求對父親的依戀關係,父親孩子之間的依戀關係更常形成於在兒童到青春期早期的這段時間,而當孩子逐漸接近成年,這種依戀關係又會減弱。

同時要注意另外兩點:一個是前面提到的注意角色不同和差異化,因爲媽媽往往是給孩子提供孩子主要依戀關係的“照顧者”,而爸爸則更容易充當“玩伴”的角色。這兩者對於孩子的成長都是重要而不應缺少的。

還有就是堅持一定的親子陪伴時間,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的研究中發現工作時間長的爸爸們,很難實現父親-孩子的依戀安全。

而相反,如果媽媽上班,爸爸充當照顧者的情況下,往往僅僅需要很短時間,爸爸就可以實現孩子心理中“照顧者”的角色,提供孩子所需的依戀安全心理基礎。

以上就是爲什麼孩子開心了找爸爸玩,難過了找媽媽哭,請大家繼續關注。

備孕
懷孕
分娩
月子
新生兒
0-1歲
1-3歲
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