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育兒常識 > 3-6歲 > 孩子只聽老師的不停爸爸媽媽的 知道這個原因後爸爸媽媽沉默了

孩子只聽老師的不停爸爸媽媽的 知道這個原因後爸爸媽媽沉默了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2.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長說的話居然都不聽,這應該是去了幼兒園後回來的寶寶給家長最深刻的感覺了,因爲工作忙把孩子送到幼兒園裏面學習,卻落得孩子只聽老師不聽自己的了,有時候這個事情確實會讓家長很是煩惱,不過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本站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

爲什麼孩子聽老師不聽家長的

孩子只聽老師的不停爸爸媽媽的 知道這個原因後爸爸媽媽沉默了

第一,集體生活會帶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在幼兒園裏,老師對每一位小朋友的要求都是一樣的,規則和紀律適用於每個孩子,在這樣公平、有秩序的環境下,孩子會感到心情愉悅,情緒穩定。這時候的孩子會自覺安心地遵守各種要求,自然就非常容易接受老師的意見和建議。而在家裏,很多時候,不同的家長之間沒有形成統一戰線,各執一詞,爸爸媽媽說要讓孩子這樣做,但爺爺奶奶卻對孩子說要那樣做,孩子犯了錯,家長嚴厲地批評,爺爺奶奶卻一味護短,大人之間的不一致,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最後的結果就是,要麼誰說的都不聽,要麼就是隻挑自己願意聽的聽。

第二,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過高、過多,不切實際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長往往對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值,過分看重自己對孩子的責任,一但孩子達不到既定的目標,失望之餘,便不顧孩子自尊,不分場合,打擊甚至打罵孩子,結果適得其反,使孩子與家長形成對立。這裏的要求有時是學習上的,有時是生活上的,只要是超過孩子能力範圍的,或者TA不感興趣的,都容易產生逆反情緒,故意與家長對立。而老師相較於家長來說,在教育方面“身經百戰”,能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及個性特點實施教育,並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對孩子的要求也會更加客觀。孩子在幼兒園裏獲得了尊重和肯定,自尊心得到滿足,自然更加願意聽老師的話。

第三,家長在育兒過程中容易情緒化

教育孩子的時候情緒不穩定:高興時,愛得不得了,又是親又是抱,事事寬容;不高興時,就大發脾氣,非打即罵,處處爲難。在外面遇到到煩心事,回到家拿孩子當出氣筒。對孩子的愛隨着情緒走,喜怒無常。在這一點上,我曾經犯過很多錯,晚上哄點點睡覺,孩子都是愛玩的,躺在牀上翻來覆去,嘴巴喋喋不休就是不肯睡,心情好的時候我能陪着笑臉好好勸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忍不住想發火,曾經有次在大吼了點點之後,小傢伙怯怯地對我說,“媽媽,你爲什麼對我這麼兇?”當是那個叫心酸,怎一個悔字了得?

第四,家長對孩子和自己採取兩套標準,忽視言傳身教的作用

很多家長在有意無意中,忽視了言傳身教的作用。一邊要求孩子要講究衛生,愛護環境,一邊又隨地吐痰。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對於不同標準會本能的提出反抗,時間久了,家長在孩子心目中“權威”地位就會逐漸喪失。公公曾經教育過點點吃飯的時候要坐好,結果自己卻把腿翹在椅子上,每每這個時候,小妮子就會大喊大叫,“爺爺,你的腿也沒放好!”瞧瞧,娃們都是明察秋毫的,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都做不到,如何要求別人?

第五,在外人面前,孩子更願意表現出自己乖巧、聽話的一面

就拿點點來說,不管在家裏如何大喊大叫,如何蠻不講理,但若是有外人作客或是小朋友來家裏玩,馬上就會收起“暴躁”的外衣,聽話乖巧的像只小綿羊。其實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尊心,都有表現的慾望,願意別人誇自己好,小小年紀就知道“家醜不可外揚”,尤其不能讓別人看到自己的缺點和“惡行”。於是,只要不是溺愛過度的孩子,在外面大多都會表現得謙謙有禮,乖巧可愛。

孩子在家不聽話的原因很多,有時候困了餓了,也會發脾氣,家長在遇到這種情形時,一定要剋制自己的情緒,理解孩子,溫柔對待孩子此時的“無理取鬧”,幫助孩子儘快擺脫負面情緒。

老師與家長行爲對比

孩子只聽老師的不停爸爸媽媽的 知道這個原因後爸爸媽媽沉默了 第2張

老師給孩子樹了明確的規矩,而父母沒有

按時到校、見到老師要問好、不能動手打架......類似的規矩有不少。

有了這麼一套規矩,老師面對班上幾十個孩子纔不會慌,才能掌控局面,保證一切井井有條。

再反觀絕大部分家庭,哪有這麼明確的規矩?

現在大家都一起回想下,你能清晰明確地說出家裏的3條規矩嗎?家裏有成文的規矩嗎?

估計很多人一條都說不出來。

老師給孩子兌現了明確的獎懲,而父母沒有

光有規矩遠遠是不夠的,因爲僅僅寫在紙上的規矩都是空話,只有真正付諸實施的才叫規矩。

在學校裏,規矩的實施就是獎懲。

從幼兒園開始,就有讓我們又愛又恨的小紅花。

表現得更好,除了累積更多小紅花,還能升級變成大紅花,最後還能拿到那飄着香氣的真紅花。

這些紅花不僅獎勵給你,而且最重要的是:昭告全班,讓你那小小的虛榮心得到極大滿足。

其他一切獎勵也都是這朵小紅花的升級:表現好可以拿到獎狀,可以領到獎品,還可以站在全校學生面前講自己的光榮事蹟。

只要表現好,學校裏的規矩一定會兌現。老師不會輕易許諾,只要許諾後一定會兌現。

可反觀很多父母呢?很多時候都是輕易許諾、從不兌現。

最小的事:你快點吃飯,吃完這一口就讓你看電視。結果,沒有。

大點的事:你快點寫作業,寫完了可以下去玩了。結果,沒有。

更大的事:你好好學習,如果考試進步了就給你買IPAD。結果,沒有。

這至少帶來了兩個問題:

其一,很多許諾是不應該的,孩子做一些事是必須的,不應該許諾給獎勵。

其二,隨便許諾後卻不兌現,一點點蠶食了孩子對你的信任和尊重。

日積月累後,你再說什麼話,孩子都不會相信了。這一點都不奇怪。

兌現獎勵只是一個方面,而兌現懲罰則更爲重要。

在學校/幼兒園裏,孩子在某方面犯了錯,老師會及時對照規矩給出“懲罰”。

同樣來反觀父母對孩子,很多規矩下的懲罰措施都是擺設。

孩子沒按照求做,哭鬧耍賴,只要鬧騰得厲害一點,大多數家長都會心軟屈服。別說懲罰了,反倒變成孩子要挾父母了。

長此以往,父母口中所謂的規矩,哪還有半毛錢作用?逢人還抱怨:我們給孩子立規矩了呀,可就是不管用啊。真是這樣嗎?

孩子只聽老師的不停爸爸媽媽的 知道這個原因後爸爸媽媽沉默了 第3張

老師給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而父母沒有

老師給孩子們傳遞的都是積極正面的形象,要求孩子做到的事,老師會身先士卒;而父母很多時候卻把自己當成了局外人,只要求孩子如何,卻從不要求自己。

要求孩子不能遲到,老師就會提前先到。很多值班老師和校長/園長,往往都提前很多就到學校/幼兒園門口等着孩子。

要求孩子不帶零食,老師也能做到,不僅如此幼師還不能當着孩子們面吃東西。

再看看很多家長的日常:

要求孩子不玩遊戲不玩手機,結果呢?

自己成天拿着手機不放。就連吃飯時,都忍不住要摸幾下。這樣怎麼能阻止孩子玩手機?

要求孩子不看電視,結果呢?

孩子寫作業時,自己在客廳裏看電視。還開懷大笑。這樣怎麼能讓孩子安心學習?

要求孩子認真寫作業、求進步,結果呢?

自己對工作毫不上心、天天倒數。這樣怎麼能讓孩子從你身上獲得正能量?

老師給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至少是以身作則的示範。

所以老師在指出孩子錯誤的時候,孩子願意聽,就因爲孩子知道老師做得好。

家長沒有給孩子樹榜樣,反倒是反面典型。你再去要求孩子,孩子有足夠的心理優勢反駁你:你自己都做不到,還來要求我?

有人可能要說了:爲什麼有的老師卻管不了自家孩子呢?

當然是因爲:老師在學校、幼兒園裏是老師,嚴格按照規矩來辦事,所以能管好班上幾十個孩子。

可回到家裏呢,老師的身份就變成了父母,TA的行爲也變成了普通父母的行爲。沒有堅持自己作爲老師時的那些做法,管不住自家一個孩子也就不奇怪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永久的老師。

同時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師,父母也應該爲了孩子改變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和孩子一起成長。

知道孩子只聽老師不停家長怎麼做

孩子只聽老師的不停爸爸媽媽的 知道這個原因後爸爸媽媽沉默了 第4張

1.不要吃老師的“醋”。

孩子進入幼兒園後,媽媽的權威多少都會被老師替代一部分。尤其是當孩子只聽老師的話,不聽媽媽的話時,很容易造成媽媽心理上的不平衡“這個小沒良心的,怎麼能背叛我”。其實,這個時候媽媽一定要保持理智,不要吃老師的“醋”,而是要正視這種行爲。

一般孩子從進入幼兒園開始,需要走出完全依賴媽媽的心理髮育階段,跟更多的人親近和交流,其中聽老師的話就是一種交流方式,這個階段,媽媽要鼓勵和引導他發展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

2.審視自己的教育態度。

過於嬌慣會使孩子養成任性、獨享、以自我爲中心的不良性格,而過於嚴厲又容易讓孩子與媽媽產生距離感。因此,媽媽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保持愛而不嬌、嚴而不厲的教育態度。

在面對孩子的執拗和反抗時,媽媽不要盲目採取粗暴強制的態度,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強烈地反抗,當然,媽媽也不能放任不管,而是要儘量避免與他硬碰硬地發生衝突,因勢利導,對好的行爲多鼓勵、多表揚,從而引導他作出正確的行爲。

3.引導他正確理解老師的指令。

聽老師的話甚至崇拜老師對孩子而言是非常有利的行爲,但是當孩子對老師的話理解有偏差或者太偏執的時候,媽媽就應該以委婉的形式,告訴孩子老師的真正意圖。

比如,事例1林林尿牀的行爲,媽媽就應該告訴他,老師之所以不讓學生隨便走動、隨意說話,目的是不打擾其他小朋友休息,如果有人想去廁所,可以悄悄地告訴老師,然後再去,只要不打擾其他小朋友就可以了。

當然,媽媽不能告訴他,老師的那句話不是說你,你不用聽。這樣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困惑,讓他不知道老師的哪些話該聽,哪些不該聽。

4.維護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形象。

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神聖的,孩子正是因爲尊重老師,才願意接受老師的教育。因此,媽媽不要在孩子面前隨意否定老師,更不能在他面前說老師的壞話,相反,應該維護老師在他心目中的權威形象。當然,老師不是聖人,有時也會出現錯誤。這時,媽媽可以婉轉地向孩子解釋正確的觀點,並私下和老師溝通。

5.引用老師的話,偶爾可以“假傳聖旨”。

媽媽可以利用老師的權威性和孩子把老師的話當“聖旨”的特點,適當的時候,引用老師的話,引導他作出正確的行爲。比如,孩子浪費糧食,媽媽糾正不起作用時,就可以說“××老師說過要珍惜糧食,碗裏不能有剩餘的米粒,那我們要不要做一個珍惜糧食的好孩子呢”。有些時候,媽媽也可以“假傳聖旨”,如,“老師說……我們要聽老師的話”,這樣既說服了孩子,也鞏固了老師的威信。當然,運用這種方法時,媽媽的態度要溫和,不要機械地重複着老師的話,否則次數多了,很可能會讓孩子產生反感情緒。

孩子只聽老師的不停爸爸媽媽的 知道這個原因後爸爸媽媽沉默了 第5張

6.與老師保持聯繫,請老師幫忙教育。

對於孩子的一些壞習慣,如果媽媽沒有好的糾正方法,可以求助於老師,請他幫忙教育,比如像事例3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當然媽媽在向老師反映孩子的問題時,孩子一定不能在場,否則孩子會認爲媽媽在打小報告,也很容易把老師當成是和媽媽一夥兒的,影響老師的教育效果。

此外,媽媽也可以建議幼兒園開展《弟子規》經典讀誦、“在家做個孝順的孩子”、“我幫媽媽捶捶背”等活動,培養孩子的孝心。這樣,他就自然尊重媽媽,也聽媽媽的話了。

7.不能用老師的威信威嚇孩子。

當孩子不聽話時,一些媽媽動輒就說:“你再不聽話,我可就告訴老師了啊,讓他批評你。”這種方法可能短時間內,糾正了孩子的行爲,可是從長遠角度來看,卻拉遠了孩子和老師間的距離,也更加激起了孩子對媽媽的逆反情緒。所以,媽媽不要用老師來威懾他。

8.和老師的溝通一定要具體。

如果媽媽要想真正瞭解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就不能和老師泛泛而談,而是要多問一些細節,像學習、飲食、娛樂、休息、與小朋友間相處的情況等都是和老師溝通的話題。然後,媽媽可以在這些細節中,慢慢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以及他身上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媽媽才能進一步和老師討論相關的教育方法。

9.採用多種方式和老師保持聯繫。

媽媽可以利用接送孩子上幼兒園的時間,主動和老師交流。如果媽媽平時很忙,接送孩子的事情是由保姆或者老人代勞的,媽媽則可以找一個專門的時間,和老師交流,多瞭解孩子的情況。此外,短信、電話、網絡等這些現代化的通訊工具,也是溝通的好方法,媽媽也可以採用這些方式,和老師保持頻繁的交流。

10.和老師建立互相信任的關係。

有些媽媽喜歡在幼兒園領導面前或者其他媽媽面前談論孩子的問題,這種方法不可取。因爲如果建議和批評通過其他渠道傳達到了老師耳朵裏,這樣很容易造成老師對媽媽的不信任感,最後導致老師“報喜不報憂”。

其實,當媽媽的意見和老師的意見不一致或出現其他問題時,最好的解決方法應該是直接溝通,媽媽應該主動向老師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提供合理的解決辦法。當然,如果老師的品德或者教育方法存在嚴重的問題時,媽媽可以考慮向幼兒園領導反映。

11.向老師請教教育方法。

媽媽和老師溝通的目的不在於發現孩子的問題,而是在發現問題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老師更能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特點,也能夠更客觀地看待孩子的優點和缺點。因此,在這些方面,媽媽要多向老師“取經”,向他了解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並請教適宜的教育方法。

12.客觀、坦誠地看待老師對孩子的評價。

有些媽媽聽到老師誇獎孩子,就盲目地認爲孩子“一好百好”,當聽到孩子哪方面能力欠缺或者發展得慢時,又很着急,這種過度緊張的情緒只會給自己和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其實,孩子在發展階段變數很大,所表現出來優勢和劣勢也並不能代表以後會怎麼樣。只要媽媽對孩子抱有信心,從正面引導他,孩子自然會朝一個好的方向發展。

備孕
懷孕
分娩
月子
新生兒
0-1歲
1-3歲
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