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常識 > 食材 > 花椒油的用法

花椒油的用法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3.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花椒油的用法,最簡單的就是拌涼菜。將黃瓜、嫩筍這類脆口兒的蔬菜,切好了,焯好了,把花椒油燒熱,潑到燙完的菜上,加味精,鹽拌一下,非常爽口哦。花椒油怎麼做的呢,先把麻油放入鍋內煎熬,見鍋內有煙霧後即可放入花椒繼續煎熬,至微焦後即撈出棄去,待花椒油微溫時即可飲用;以上爲1次量,趁花椒油溫熱時1次頓服。
花椒油的用法
花椒油的用法

花椒油味道比較純,麻味濃。花椒油的用法,在用花椒需注意的是:油溫不要太高,色拉油燒至三成熱下花椒中火煸炒,否則花椒會糊,影響成菜的口味;煸炒的時間不要太長,出香味即可;放的花椒也不要太多,一般的菜只要4、5粒達到提鮮增香的效果就可以了,否則麻味很重遮掩了成菜的味道。

再做乾煸菜餚用到的花椒油就是用花椒熬製出來的,具體辦法:取鮮花椒150克,放在三成熱的500克色拉油中,小火將花椒熬幹即可。涼菜中用到的花椒油與乾煸類的花椒油不一樣,只要把花椒熬至七成幹即可。因爲涼菜對色澤的要求比較高,花椒熬乾的話顏色會發暗,而且沒有完全熬乾的花椒還可以放在涼菜上做點綴。

花椒油怎麼炸

花椒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調味料,花椒的功效有很多,深受大衆的喜愛,其實除了作爲調味料之外,花椒還有很好的藥用價值於功效,花椒油是花椒的系列產品之一。那麼,花椒油怎麼炸?

1、生薑去皮拍破;大蒜切成指甲片; 蔥白拍破。

2、炒鍋置火上,放入色拉油燒至五六成熱,投入生薑、大蒜、蔥白炸香,再下入 花椒、八角炒出味,鍋離火,晾涼後打去料渣,將油裝入容器內,即可隨時取用。

花椒油鍋內油燒熱後,投入花椒,火不要太大,聞到香味立即關火,用漏 勺撈出花椒,就成香噴噴的花椒油了。花椒油自己做的花淑油當然好吃,先將菜油加溫;這個溫度沒有生油味、等油 溫降至 60 度左右時先少放點花淑進去試一下看花淑是否變黑;如變黑色表示油溫過高。正常可以將花淑全部放入就好了,涼了裝瓶有半月左右可以食用了。

花椒油的營養成分

花椒味辛、性熱,歸脾、胃經;有芳香健胃,溫中散寒,除溼止痛,殺蟲解毒,止癢解腥之功效;主要治療嘔吐,風寒溼痹,齒痛等症。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花椒堅齒、烏髮、明目,久服,好顏色,耐老、增年、健神。”  

性能:味辛,性熱。能開胃,溫中,止痛,驅蟲。

用途:用於脾胃虛寒,食慾減退,或脘腹冷痛,嘔吐,腹瀉;蛔蟲引起的腹痛。

用法:作調味食,煎湯,研末等。

注意:多食動火,耗氣,損目。

用途:調味油類,用於需要突出麻味和香味的食品中。能增強食品的風味。主要可用於川菜、涼拌菜、麪食、米線、火鍋中。

花椒油的飲食注意

天然香料是指花椒、桔皮、八角茴香等。這些天然香料以除穢增香、理氣開胃而深受人們喜愛,多年如此,已成爲生活中的必備物品。前不久,美國一個研究小組就我國一些地區的鼻咽癌發病率高的原因進行調查,發現除其它誘因外,與長期使用或藥用天然香料有關。專家們研究後認爲,天然香料可能含有某種誘變物,能改變正常組織細胞的遺傳功能。因此,天然香料的使用以適量爲好。 日常所用的花椒油值得注意哦,不要每菜必放,每吃必有,要適時適量。

患有以下疾病者更要少吃花椒油:

一、痔瘡患者。痔瘡患者如果大量食用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會刺激胃腸道,使痔瘡疼痛加劇,甚至導致出血等症狀。痔瘡患者應多飲水,多吃水果,少吃或不食辣椒。

二、眼病患者。患有紅眼病、角膜炎等眼病的人吃辣椒會加重病情。在治療過程中,大量食用辣椒、生薑、大蒜、胡椒、芥末等辛辣食品,也會影響療效。

三、腸胃功能不佳者。吃辣椒雖能增進食慾,但腸胃功能不佳者食用辣椒,會使胃腸黏膜發生炎症。

花椒油怎麼做不油膩

花椒是人們飲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佐料之一,而花椒油使用起來更方便,別有一番風味。比如吃麪時,拌菜時,花椒油會更加適當。那花椒油怎麼做不油膩呢?一起跟隨媽網百科來了解清楚吧。

1、首先是選擇花椒,當然是新鮮花椒,紅色花椒香味較濃,更麻一些。

2、選好以後先進行挑選,把葉子及雜質挑選乾淨,把水汽稍微晾乾,不能曬太乾了,不如會影響後面的操作及其效果。

3、把晾曬好的花椒用絞肉機絞碎,放心,因爲是新鮮的,是不會絞成粉末的,只是讓花椒開口,裏面的花椒子兒出來了。所以前面說不能曬太乾了,幹了就容易絞碎了,不方便後面的榨制。

4、準備一個不鏽鋼大盆,最好是可以直接用來蒸煮的,將開了口的花椒的花椒放裏面,將菜籽油倒入盆裏,將花椒淹沒浸泡至少一天以上。

5、將裝了花椒和油的盆進行加熱,煮開以後用小火熬煮,大火的話花椒味不來,還容易把花椒熬糊。大概熬煮1個小時。

6、待熬好的花椒油涼下來,把花椒用乾淨並乾燥的紗布進行過濾,並擠壓紗布,讓油全部流出。

7、將花椒油分瓶裝好,可以保持很久的。

食材
能不能吃
保健食品
四季養生
食譜
營養
養生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