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生活品質 > 健康生活 > 卒中後癲癇是種什麼表現

卒中後癲癇是種什麼表現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3.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卒中是什麼?

卒中後癲癇是種什麼表現

卒中(stroke)是指持續時間超過24小時的、影像檢查(CT或MRI)或屍檢發現的、由於梗死或出血所引起的、急性的局竈性的腦、視網膜或脊髓的功能障礙。

卒中後癲癇已被判定是卒中倖存者中一個嚴重的臨牀事件。

一項總數爲34個縱向的隊列研究包括了十萬名患者,發現 卒中後癲癇 的發病率爲7%。同樣在≥65歲的患者中,卒中後癲癇 被發現佔了所有新發癲癇的30~49% 。

卒中後癲癇 同時被發現導致了卒中後倖存者差的預後和增高的死亡率。

最新的研究還發現,卒中後癲癇具有很高的複發率。一組研究發現 卒中後癲癇 在360天內有30%的患者再次發生癲癇。進一步的觀察性研究發現,接近50%的患者在隨後的47個月裏經歷了再次的癲癇發作。

卒中後癲癇 的復發能導致患者出現更大的焦慮,因而使得恢復和生活質量都出現惡化,從而使得對於此類患者進行有效的治療變得非常重要。

一級預防

美國心臟協會指南不推薦對卒中倖存者預防性使用抗癲癇藥物。

這主要是因爲缺乏可靠的隨機對照研究支持卒中後預防使用抗癲癇藥物,以及預防性使用抗癲癇藥物和很差的結局相關。報道認爲,在自發性的、非動脈瘤性的腦內出血患者中單純使用丙戊酸,和安慰劑相比並不能預防晚期癲癇發作 。

然而,預防性使用抗癲癇藥物試驗的失敗的原因可能是因爲使用了老的抗癲癇藥物。近年來的動物實驗結果認爲左乙拉西坦具有抗癲癇效應。發現左乙拉西坦 能抑制白細胞介素-1b的炎性反應,並減少鼠癲癇模型的海馬和梨狀皮質反應性的膠質增生,這些均提示此藥可能是個潛在的、能預防致癇竈形成的製劑。

另外的臨牀研究發現,左乙拉西坦和腦內出血後改善的或中立性的預後相關。吡侖帕奈是一個新型的、高選擇性的、非競爭性的、突觸後的、α-氨基羥甲基惡唑丙酸 穀氨酸受體拮抗劑。儘管尚沒有臨牀研究將其作爲卒中後癲癇發作的治療,但是因爲它能阻止穀氨酸鹽的興奮性中毒,後者在卒中後癲癇發作的發病機制中起到一個重要的作用。

然而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明確是否新一代抗癲癇藥物在卒中後癲癇的一級預防中產生作用。他汀類藥物被廣泛用於卒中的預防。近來,他汀類藥物的使用被發現能減少卒中後癲癇發作的危險,尤其是在急性階段 。另外,其它研究也顯示,他汀類藥物的使用和減少的癲癇發作盛行以及降低的因爲癲癇發作而住院得危險有關。這些發現可能和他汀類藥物的抗驚厥的或抗炎效應預防了血腦屏障的損傷有關。儘管和卒中後癲癇沒有關聯,阿司匹林和雷帕黴素因爲都具有抗炎作用,已被報道在動物試驗中能夠預防致癲癇病竈的形成。這類抗炎藥物可能也對卒中後癲癇發作具有預防作用,但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來確認這種可能性。

二級預防

儘管許多醫師對卒中後癲癇患者開具了抗癲癇藥物來進行二級預防,但是目前尚不能確定最有效的、能預防再次發作的藥物。大部分醫師同意具有再次的癲癇發作之後的患者需要抗癲癇藥物,如同歐洲指南推薦的那樣。

2014年,學者在日本開展了問卷調查,共包括189個卒中醫院,有84個神經內科,87個神經外科,發現只有33%的醫院是在卒中後第一次癲癇之後開始服用抗癲癇藥物,而在第二次癲癇發作之後則有88%的醫院開始服藥治療癲癇。在維持階段,預防卒中後癲癇發作的第一選擇藥物爲卡馬西平(44%),丙戊酸(30%)和左乙拉西坦(24%)。彼時,採用第二代抗癲癇藥物在日本並沒有被獲批,當然,日本也沒有統一的卒中後抗癲癇藥物使用標準。

在美國,苯妥英和加巴噴丁是最常開出的抗癲癇藥物 ;而在歐洲,卡馬西平和加巴噴丁則是最常開具的抗癲癇藥物。儘管這些結論的來源缺乏安慰組、沒有隨機化、且都爲回顧性的,但是第二代抗癲癇藥物,例如加巴噴丁、左乙拉西坦和拉莫三嗪都可以被認爲是有活力的抗癲癇藥物治療選擇,主要是因爲後者具有低的複發率和較少的副反應。

卒中後癲癇也被分類爲部分性和全身性兩大類。2013年國際抗癲癇聯盟推薦卡馬西平、左乙拉西坦、苯妥英、唑尼沙胺爲A級的證據,意即它們是有效的、能作爲成人卒中後癲癇發作單一治療方案的藥物選擇 。

新的鈉通道阻滯劑,例如奧卡西平,能導致藥物之間的更少的相互影響,且能對卒中後癲癇起到潛在的治療作用。然而,此類藥物能導致精神障礙,可能會加重卒中後的肢體無力。需要前瞻性的、隨機的、雙盲的研究來評估抗癲癇藥物的安全性和實用性。

理財
家居
運動健身
傢俱
健康生活
戀愛技巧
真情實感
二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