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育兒常識 > 育兒指南 > 學前兒童道德意識的發展

學前兒童道德意識的發展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7.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進到學前期之後,兒童慢慢造成了各種各樣道德感,如憐憫、互幫互助、尊重、豔羨、責任感、慚愧感、榮譽感、友情感這些。

學前兒童道德意識的發展

三歲前僅有一些道德感的萌芽期,三歲後,伴隨着兒童相處的發展趨勢,成人持續對兒童的個人行爲提出要求,使她們慢慢把握了各種各樣行爲準則,道德感也慢慢發展趨勢起來。

學前前期兒童的道德感很淺薄、易失,通常是由成人的點評而造成;學前中後期兒童已把握了一些歸納化的道德規範,會由於自身在行動中遵循了教師的規定而造成快樂,並且逐漸關注他人的個人行爲是不是合乎道德規範。幼兒園中班兒童常向教師“狀告”,便是由道德感而激起的;學前末期兒童的道德感進一步發展趨勢和複雜,她們對好與壞、個人行爲的對錯,擁有相對穩定的瞭解。

共情是對別人心態感情情況的一種代替性的情感體驗,也就是,竭盡所能地感受他人的感情。學前兒童已具備極強的移情能力,會由他人的情緒情況而造成自身與之相一致的心理現象。能夠置身別人境遇,竭盡所能地替人着想,接納他人的情緒感情。

在道德分辨層面,學前前期兒童的道德分辨含有非常大的明確性、情緒性和受暗示。只需成人說成好的,或自身感覺有興趣愛好的,就覺得是好的。相反,則是壞的。與此同時,她們在分辨個人行爲時,還不可以把個人行爲的動因和結果融合起來,經常只見到個人行爲的結果,而留意個人行爲的動因,僅依據結果來分辨個人行爲;學前末期兒童,逐漸重視個人行爲的動因、用意。例如,小孩子A把玩具亂扔粉碎了一個菜盤,小孩子B幫媽媽洗碗粉碎了一打菜盤。讓兒童來點評哪一個小孩子好一些時,學前初期的兒童要說A好,由於他只粉碎了一個菜盤;而學齡兒童末期的兒童要說B好,由於他是在幫媽媽幹活兒。

成人對兒童的道德文化教育要合乎兒童的道德觀念水準。例如,告知兒童不必玩某一玩具,對一組兒童說:“這一玩具很嬌貴,拿了非常容易擺脫。”對另一組兒童則說較爲抽象性的大道理,例如:“這一玩具是其他小孩子的。”對三歲的兒童第一種(實際大道理)較爲合理,而對五歲兒童第二種(注重使用權)較爲合理。

因爲學前兒童道德觀念的發展趨勢,能夠對她們開展有系統軟件的道德質量文化教育。可是,因爲她們的道德觀念或是很基本的,一定要留意融合兒童道德發展趨勢的特性,防止空洞說教纔會出現實際效果。

備孕
懷孕
分娩
月子
新生兒
0-1歲
1-3歲
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