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育兒常識 > 備孕 > 中醫如何治療痛經

中醫如何治療痛經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7.2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醫如何治療痛經

現代很多女性朋友都遇到過痛經的情況,痛經一般除了通過西醫藥物治療,以及通過膳食進行調理外,其實我國傳統的中醫對治療痛經也是非常有效果的,爲了讓大家更加了解中醫怎麼治療痛經,下面讓小編給大傢俱體介紹一下吧。

1、腎氣虧損型。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後小腹隱隱作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頭暈耳鳴,腰痠腿軟,小便清長,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脈沉細。

治療法則:補腎填精,養血止痛。

治療方法:調肝湯(《傅青主女科》)。當歸、白芍、山茱萸、巴戟、甘草、山藥、阿膠。藥方中巴戟、山茱萸補腎氣,填腎精;當歸、白芍、阿膠養血緩急止痛;山藥、甘草補脾腎、生精血。全方共奏補腎填精養血,緩急止痛之功。若經量少者,酌加鹿角膠、熟地、枸杞子;腰骶痠痛劇者,酌加桑寄生、杜仲、狗脊。

2、氣血虛弱型。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神疲乏力,頭暈心悸,失眠多夢,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弱。

治療法則:補氣養血,和中止痛。

治療方法: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加當歸、黨蔘。黃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薑、大棗、飴糖。藥方中黃芪、黨蔘、桂枝補氣溫中,通絡止痛:當歸、白芍、飴糖養血和中,緩急止痛;炙甘草、生薑、大棗健脾胃以生氣血,欲補氣血先建中州。本方共奏補氣養血,和中止痛之效。

3、氣滯血瘀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胸脅、乳房脹痛,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塊下痛減,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澀有力。

治療法則:行氣活血,祛瘀止痛。

治療方法:膈下逐瘀湯。若痛經劇烈伴有噁心嘔吐者,酌加吳茱萸、半夏、莪術;若兼小腹脹墜或痛連肛門者,酌加薑黃、川楝子;兼寒者小腹冷痛,酌加艾葉、小茴香;挾熱者,口渴,舌紅,脈數,宜酌加梔子、連翹、黃柏。

4、寒凝血瘀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則痛減,經血量少,色黯有塊,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脈沉緊。

治療法則:溫經散寒,祛瘀止痛。

治療方法:溫經湯。若痛經發作者,酌加延胡、小茴香;小腹冷涼,四肢不溫者,酌加熟附子、巴戟天。若經行期間,小腹綿綿而痛,喜暖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畏寒肢冷,腰骶冷痛,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脈沉細而遲或細澀,爲虛寒所致痛經。治宜溫經養血止痛,方用大營煎加小茴香、補骨脂。

5、溼熱蘊結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灼痛拒按,痛連腰骶,或平時小腹痛,至經前疼痛加劇,經量多或經期長,經色紫紅,質稠或有血塊,平素帶下量多,黃稠臭穢,或伴低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治療法則:清熱除溼,化瘀止痛。

治療方法:清熱調血湯(《古今醫鑑》)加紅藤、敗醬草、薏苡仁。牡丹皮、黃連、生地、當歸、白芍、川芎、紅花、桃仁、莪術、香附、延胡索。藥方中黃連、薏苡仁清熱除溼;紅藤、敗醬草清熱解毒;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牡丹皮活血祛瘀通經;莪術、香附、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生地、白芍涼血清熱,緩急止痛。全方共奏清熱除溼,化瘀止痛之效。若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者,酌加槐花、地榆、馬齒莧;帶下量多者,酌加黃柏、樗根白皮。

以上就是有關中醫怎麼治療痛經的內容介紹,雖然痛經中西醫都可以進行治療,西醫對治療更注重快速有效,而中醫治療是通過內服中藥來慢慢調理改善痛經狀況,從而達到根治的療效,因此中醫比西醫在治療上更具優勢,大家不妨可以嘗試一下中藥調理痛經的方法,希望對痛經者有幫助。

備孕
懷孕
分娩
月子
新生兒
0-1歲
1-3歲
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