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生活品質 > 生活用品 > 地暖是什麼時候有的 古人在冬天如何取暖

地暖是什麼時候有的 古人在冬天如何取暖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地暖在冬天可以說是一個取暖設神器了,在北方待過的人深有體會,其實早在很多年前就有地暖了,在寒冷的冬天,古人是如何在冬天取暖呢?下面本站小編就帶來介紹

地暖是什麼時候有的 古人在冬天如何取暖

地暖是什麼時候有的

4600年前就有“地暖”。

人類的悲歡不一定相通,但冷熱感知基本相同。生活在距今28萬年前的遼寧營口金牛山人經過長期摸索,就已經學會在火堆旁堆壘圓形的石頭圈,用以保存熱量取暖。距今4600年前的仰韶文化姜寨遺址的先民們,則把金牛山人在山洞中點燃的火堆轉移到屋內。姜寨人會在房屋中心挖出一個小坑,四周壘上磚石,中間用以做飯、取暖,這就是最早的火塘。

從凸出地面的火堆,到凹進地面的火塘,一凸一凹之間,是先民保存熱量取暖的遠古智慧的進化。火塘烤熱地面,使房間和人體逐漸暖和,可視之爲最早的地暖原型,春秋時甚至有人用這種取暖方式向君王邀寵。

據《春秋》,宋國有個叫柳的宦官深得宋平公寵愛,但太子很討厭他。公元前532年,平公薨逝,太子即位,是爲元公,欲殺柳。當時正值國喪,元公要披麻戴孝守靈長坐,按禮制不能穿狐皮大衣、坐熊皮暖席,凍得渾身發顫。柳就用炭火將元公座下席位烤暖,等元公要入座時再撤去炭火,讓元公暖暖地坐下。元公大喜,等到國喪結束,對柳“又有寵”。

早在魏晉時期,東北就已有用“火炕取暖”的記載。清朝定都北京後,將白山黑水間的“火炕取暖”發展爲紫禁城的“火地取暖”。工匠在宮殿下面鋪設地下火道,在殿外一人多深的坑洞(即竈口)燒炭,使熱氣通過火道傳導到殿內地面,不但散熱面積大,熱量均勻,實現地暖的功能,而且沒有菸灰和粉塵污染。

古人在冬天如何取暖

古人取暖,也是“內外兼修”,室內和室外各有一套。

在古代最常用的取暖方式就是火盆或者火爐,上到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這是最經濟也是最直接的取暖方式,另外一種火炕就相當於暖氣,用磚砌成炕裏面是炕洞然後用大竈臺燒火,煙在炕洞裏蔓延熱量慢慢滲透到炕面上,坐在炕上熱乎乎的非常舒服,在皇宮中取暖的方式就更絕了,皇宮的建築師們採取了更多科學的方法爲皇宮供暖,在明清時期的皇宮中有了“暖閣”,將宮殿的牆壁砌成空心的“夾牆”俗稱“火牆”,牆下挖有火道,在炭口裏燒上木炭火,熱力就可順着夾牆溫暖到整個大殿,而且這種火道還直通皇帝的御牀和宮殿內其他人睡覺的炕下,這效果簡直堪比中央空調。

另外古人禦寒還有一些小物件,像可以隨身攜帶的“手爐”,在手爐裏邊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竈灰,然後再爐外加罩就可以放在袖子裏暖手,不過因爲燒炭的成本較高,所以普通人家一般常用的是“湯婆子”,是一種用金屬材質打造的圓壺狀,在裏面灌的熱水然後用毯子被子包好,用法就有點像我們現在的熱水袋。

地暖是什麼時候有的 古人在冬天如何取暖 第2張

我們再來看看古人禦寒的衣物:

貴氣平價全都有——動物皮毛與紙製衣物

人體最直接的取暖方式可能就是穿得“厚厚”的,最自然也是最有效的衣料就是動物毛皮,這也是我們判斷古裝劇季節變化的一個指標。事實上,古人的過冬衣物比戲服更精美、齊全,暖帽、皮褂、大氅、綿襪、絨靴,古人爲過冬是從頭到腳的武裝起來。

尋常百姓冬天還是穿棉衣居多。不夠暖沒關係,一件不夠就穿兩件。消費不起棉衣,還有性價比更高的紙衣。

無論是帝王標配的地暖、壁爐、椒房殿、溫室殿,還是文人雅士的“被中香爐”、手爐、暖席,都不是平民人家能夠消受的。尤其是在棉花尚未大規模種植、消費的唐宋時期,百姓禦寒取暖只能另闢蹊徑,那就是穿紙衣、蓋紙被。

現代又輕又脆的紙肯定不能用來做衣服、縫被子,但唐宋時期的紙張多是以樹皮爲原料的皮紙。尤其是楮樹皮紙,拉力強,耐折耐磨,堅韌敦厚,在控制好厚度和打漿度的基礎上,是製作紙衣、紙被的上等材料。古人將楮書皮蒸煮後,加入胡桃和乳香增加其柔韌性,壓實加工做成厚紙,在裏面納進麻絮等,便可根據需要裁剪成紙衣、紙襖、紙被等禦寒衣物。

宋代造紙業發達,官府經常在天寒時節給流落街頭的乞丐發放紙衣、紙被。一些文人也喜歡紙衣、紙被綿軟白淨的特點,以穿紙衣、蓋紙被爲時尚雅號。

古代的技術水平雖然不比現代,但是古人憑藉自己的智慧與實踐總能找到很多禦寒過冬的取暖方式。

地暖是什麼時候有的 古人在冬天如何取暖 第3張

以上就是有關全部內容介紹,想了解更多信息請繼續關注。

理財
家居
運動健身
傢俱
健康生活
戀愛技巧
真情實感
二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