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育兒常識 > 育兒指南 > 用行動緩衝孩子的心理餘震

用行動緩衝孩子的心理餘震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1.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陪孩子瞭解災難

用行動緩衝孩子的心理餘震

年齡小的孩子,生活經驗和知識還不夠,災難對他們來說更難消化。離開災區也很害怕。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遇到這樣的事,該怎麼辦?誰來幫助我?這些擔憂如果不及時消除,可能造成長期的心理困擾。徐醫生提示,讓孩子有安全感,要主動和他們討論,讓他們明白,災難是怎麼回事。

和孩子討論下面的事:發生了什麼災難?災難是怎麼形成的?自然災難是不可避免的,一旦發生,我們就要面對。發生災害時如何自助和互助。

另外,借見災難,孩子也有機會了解,對生命的尊重,不僅僅只在自己的安全。一個小男孩看了抗震報道後,問媽媽該如何幫助受害者。關心他人的困境,瞭解給予幫助的方法和渠道,學會把自己重視的東西給予更需要的人,對孩子的成長有意義。

如何減壓災區內的人?

某地震倖存者表示,最可怕的是與外界失去聯繫。現場的救護人員是最初接觸的人。徐醫生指出,在救援時,與倖存者的交流可以給他們帶來安全感。告訴倖存者發生了什麼,有救援行動,下一步要做什麼。

另外,更多的人能做的就是給受災地的人說話的機會。聯繫的第一件事就是問他們,災難發生時的情況,有什麼感覺,讓他們釋放積累的壓力。對這些感受表示理解和支持,告訴他們災後有這種感覺是非常正常的。

在幫助過程中感到焦慮,實際上對救援有好處。徐醫生說,適度的焦慮是保護自己,使人們行動更快。對於被困在地震中的人來說,不安會刺激生存的意志,對於救援者來說,不安會促進行動。

災區內

災區內的主要心理煩惱:空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不理解自己的反應。內疚。把別人的傷亡歸結於自己的無能。焦慮。害怕災難再次發生。“閃回”。重複回憶災難發生時的情景。

經歷災難的人,有些人可以通過時間,慢慢緩解心理威脅。完全恢復,對很多人來說很困難。如何看待災難和結果,對心理恢復尤爲重要。徐醫生指出,災害發生時,和平時有不同的反應。瞭解這些反應,可以更好地面對災難。

正常災害後的反應:

身體反應:心跳加快、疲勞、顫抖、梗塞、反胃、肌肉疼痛

感情反應:失去自信、絕望、恐懼、茫然、麻木。

突發的災難,讓人的理解出現偏差。例如,懷疑自己的反應過度,把別人的傷歸結到自己身上,不能爲自己平靜感情而焦慮。

延伸:災害教育

實際上,除了災害,面對沒有經驗的事情,我們都很慌張。

瞭解更多關於災難的信息,做好心理準備,發揮過去災難的經驗,極警告的意義。對此,徐醫生給出了一些建議。

首先,我們要明白,災難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會過去,不會在。

第二,對不可控制的事件,應該更關注如何面對,瞭解應對的知識。

最後,當災難發生時,保持情緒穩定是很重要的。激烈的情緒會消耗大量的體力,不利於救助。

愧疚在倖存者中尤爲常見,恨不得自己救人。徐醫生說,情緒是一定的,不能理解發生了什麼,情緒不能發泄,就會指向自己。

災後,倖存者反覆回憶最可怕的場面,對環境非常警惕。熟悉的例子是洪水中倖存下來的孩子,聽到下雨,馬上跑到山上。緩解這種心理危機,主要通過以下方法:

瞭解心理危機,和疾病一樣,有源頭,有治療方法,有痊癒的時間可以緩解現在的痛苦,減少與災害環境的接觸,說出感覺和過程,用身體活動代替休息,放鬆治療。

備孕
懷孕
分娩
月子
新生兒
0-1歲
1-3歲
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