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生活品質 > 健康生活 > 中醫怎樣治未病

中醫怎樣治未病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3.5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醫“治未病”說,在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就已經被提出來了。《黃帝內經·素問》第一篇《四氣調神大論》中“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的論述,開創了中醫對這一領域的獨特認識和精闢見解。中醫的這一思想,在歷史上各時期的典籍中都有體現,且不斷髮展與完善。

中醫怎樣治未病

中醫“治未病”說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病後康復三個方面。“未病”不僅是指機體處於尚未發生疾病時段的狀態,而且包括疾病在動態變化中可能出現的趨向和未來時段可能表現出的狀態,包括疾病微而未顯(隱而未現)、顯而未成(有輕微表現)、成而未發(有明顯表現)、發而未傳(有典型表現)、傳而未變(有惡化表現)、變而未果(表現出愈或壞、生或死的緊急關頭)的全過程,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

值得提及的是,把中醫的“未病”說和現代提出的“亞健康”狀態等同看待,是欠全面的。現代所謂的“亞健康”狀態,僅是中醫“未病”中部分階段的表現,即疾病微而未顯、顯而未成的時期,而不能包括中醫未病說的全部。

中醫治“未病”從哪些環節入手呢?浩如煙海的中醫典籍中有豐富的論述。儘管對治“未病”的每一個階段所採取的方法和措施不盡相同,但如下的認識卻是其最基本的和最具共性的要素:

養精調神鑄就健康支柱

精神狀態是衡量一個人健康狀況的首要標準。中醫認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志的刺激是百病之源。因此,中醫始終把心理調治作爲防病健身、治病療疾的第一步。醫生爲患者解決的不僅是身病,而且是心病,與患者心靈的拉近和溝通,是治療身病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較之前者更爲重要。

從瞭解患者的精神因素入手,針對與病情有關的心理、情感障礙,應用開導、鼓勵、暗示、轉移等多種心理療法,爲患者開出可操作的精神療法處方。在幫助患者消除精神障礙的同時,再辨證地開出藥方。

合理飲食打造健康基石

中醫認爲,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人之氣血、津液、精血均來源於脾胃的生化。飲食合理則不病或病輕;反之,則多病或病重。因此,中醫養生之要以食爲本。在這方面,古人有很多有見地的論述,認爲除正常養生之外,凡病更應從調理脾胃入手,先食之而後藥之,即“善用藥者,使病者而進五穀者,真得補之道也”。

藥物的輸布、吸收、代謝同樣依賴於脾胃的受納、傳化、運輸功能,以使其升降斡旋,內而臟腑,外達肌膚。胃氣一敗,既失去健康的基礎,又不能使藥物直達病所,百藥難爲。特別是久病之人,服藥太多、太雜,如不知速以護衛脾胃爲救,抓緊時機扶助機體正氣,治亦難見起色。故無論何疾何病,只要有飲食欠佳一條表現,必重用調理脾胃之品,先使其胃氣來複,再辨證治,其效未有不如鼓應桴者。

強身健體增添健康動力

“黃帝曰,人有精氣津液血脈,餘意以爲一氣耳。”華佗的五禽戲、孫思邈的導引術和現代的各種健身方法無不是這一思想的體現和應用。運則立,動則健,機體正氣的強弱、血液循環狀況的良否、新陳代謝質量的高低、抗病能力的大小、疾病治療和恢復程度的快慢等,都是運動產物的不斷積累。在既病之前,運動療法屬於防的層次,在既病之後,運動又具有治療和康復的意義。

根據人的體質、年齡、性別的差異,可以制定出適應各種人羣的運動處方來,以適應健身和療疾的不同需要。如調整睡眠,治療失眠、多夢的處方,爲早晨慢跑、打太極拳,睡前散步、摩擦腳心;調整呼吸和治療肺痿的處方,是晨起深呼吸,拉長聲音喊嗓子;預防和治療老年性癡呆的處方,是雙手反叉腰倒步走,把大拇指按在雙側腎俞穴上,一邊有節奏地走,一邊左右扭轉頸項等。這些做法既有利於健康者的健身,也有利於患病者身體素質的增強,又能對藥物治療起到積極的輔助作用。如此,則“骨正筋柔,腠理以密……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科學用藥充實健康保障

談到治療,中醫有“齊毒藥攻其中,樗石針艾治其外”的方針。“凡藥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謂之毒,雖甘草、苦蔘,不可不謂之毒,久服必有偏勝”。中醫對藥物毒副作用和藥源性疾病的認識,是非常超前和科學的,同樣是治未病思想的延伸和發展。

毋庸置疑,中醫“治未病”說的意義除表現在健康學之外,其社會學意義也非常重大。在這方面,一些發達國家的教訓已足可引起我們的借鑑:美國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1975年間,雖然在諸如心臟手術、脊髓灰質炎疫苗、冠脈搭橋等一系列新醫療技術上有很大發展,但也同時引起醫療費用的大幅度增加(由原來的120億美元增至1185億美元,年增長率高達96%),而患者的死亡率卻未能明顯下降(一直保持在7%~8%之間)。

20世紀70年代中期之後,美國開展了類似於中醫“治未病”說內容的以“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心理平衡”爲基石的全民健康教育,結果很快取得了成效。因此,一些社會學和經濟學家把“治未病”說稱爲“供得起和可持續的醫學”。

理財
家居
運動健身
傢俱
健康生活
戀愛技巧
真情實感
二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