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生活品質 > 健康生活 > 胸主動脈瘤的病因及預後

胸主動脈瘤的病因及預後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病因】

胸主動脈瘤的病因及預後

1. 動脈中層囊性壞死或退行性變是當前胸主動脈瘤中最常見的一種,具體原因不明。與多種因素相關,遺傳性、感染、吸菸、濫用毒品、高血壓和年齡的增長都可能導致動脈壁中層退行性變和壞死。典型者多見於青、中年男性,其好發部位爲升主動脈。由於主動脈瓣環的擴大可產生嚴重的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向遠側可擴展至主動脈弓及降主動脈。組織學表現主要爲平滑肌細胞的壞死及消失,彈力纖維稀少、斷裂並出現充滿黏液的囊性間隙,致使動脈壁薄弱,形成特殊類型的梭狀動脈瘤。

2. 遺傳性疾病以馬方綜合徵代表和多見。馬方綜合徵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結締組織病,是第十五號染色體上原纖維蛋白基因缺陷,導致彈性纖維在早年易出現退行性變和壞死,75%~85%的馬方綜合徵患者伴有升主動脈擴張或主動脈根部瘤。EhlersDanlos綜合徵、Ⅳ型常伴有自發性主動脈破裂、家族性動脈瘤病,以升主動脈瘤和主動脈夾層形成多見,病因不明,但有研究發現該類患者中動脈壁的代謝紊亂導致動脈降解加速,引起動脈瘤。

3. 動脈硬化所致主動脈瘤,是胸主動脈瘤常見病因之一。動脈壁內膜脂質沉積、粥樣斑塊形成,可堵塞營養血管,引起動脈中層彈力纖維斷裂、壞死,動脈壁薄弱,形成動脈瘤,常見於50~80歲患者,男性多於女性。常併發冠心病和周圍血管阻塞性疾病,主動脈弓及降主動脈瘤較升主動脈瘤多見,也可出現廣泛的胸主動脈瘤樣擴張。

4. 主動脈夾層 由於解剖學的、病理的或血流動力學的原因,主動脈內膜撕裂,血液進入主動脈中層發生撕裂和分離,在主動脈壁中層出現血腫或血流,形成真腔與假腔又稱雙腔主動脈。

5. 創傷 隨着高速交通工具的迅速發展,車禍、空難隨之增多,近年並有增加趨勢,大多形成假性動脈瘤和主動脈夾層。由於加速或減速的剪切力和胸主動脈的解剖特點,破裂或撕裂多發生在無名動脈起點下方2cm左右的升主動脈、主動脈瓣環上方3~5cm處和左鎖骨下動脈起點的降主動脈峽部。弓部與腹主動脈較少見。

6. 細菌或真菌感染。細菌可從主動脈鄰近組織直接侵犯主動脈壁,但多數系隨血運進入的細菌。此種細菌開始躲在有損傷的主動脈部位侵入。在敗血症時,細菌也可通過動脈營養血管而進入主動脈壁形成動脈瘤。真菌性主動脈瘤多繼發,偶可見原發性真菌性動脈瘤。梅毒性主動脈瘤已少見,它是梅毒性主動脈炎的後期併發症,一般是在感染梅毒後的10~20年出現。梅毒性主動脈瘤發生在升主動脈佔50%,在主動脈弓的佔30%~40%,降主動脈的佔15%,腹主動脈佔5%,近年梅毒感染患者又增加趨勢,臨牀上應警惕。

7. 先天性胸主動脈瘤較少見,包括主動脈竇瘤及胸主動脈峽部動脈瘤。先天性胸主動脈瘤的患者常併發先天性主動脈瓣狹窄、動脈導管未閉及先天性主動脈縮窄。

(二)【預後】

主動脈瘤自然經過不良,已確診胸主動脈瘤未經治療的患者,平均破裂時間僅2年,生存時間少於3年。2002年美國國家健康中心統計,因主動脈瘤疾病每年住院67000人,死亡16000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胸主動脈瘤破裂或主動脈夾層,根據Laplace定律,管壁承受的壓力與血壓和管腔的半徑成正比。動脈瘤的大小與破裂和血壓密切相關,1999年研究發現,動脈瘤直徑6.0~6.9cm的患者,其破裂發生率比直徑4.0~4.9cm的患者增加4.3倍。研究發現胸主動脈瘤平均增長爲2.6mm/年。胸主動脈瘤直徑越大,增長越快。胸主動脈直徑小於40mm、40~49mm、50~59mm和大於60mm,增長率分別爲2mm/年、2.3mm/年、3.6mm/年和5.6mm/年,可見大於50mm增長明顯加快。按部位考慮,主動脈弓擴張最快(5.6mm/年),升主動脈和降主動脈次之(4.2mm/年),腹主動脈較慢(2.8mm/年)。升主動脈瘤破裂或形成主動脈夾層的平均直徑約5.9cm,未經治療胸主動脈瘤破裂率爲42%~70%,升主動脈增長大於10mm/年,有破裂或形成主動脈夾層的危險,應及時手術治療。

另外,病因不同,自然病程也有差異。馬方綜合徵可加速動脈瘤的生長並在較小直徑(小於5cm)時就形成主動脈夾層或破裂,特別是有家族史的患者,未治療的馬方綜合徵平均死亡年齡僅32歲,家族性動脈瘤患者的動脈增長率是正常人的2倍以上,主動脈夾層的增長率快6倍。梅毒性動脈瘤出現症狀後,平均生存僅6~8個月,創傷性動脈瘤由於病因與病理的差異,如不積極治療,更易破裂死亡。如果手術治療,則其自然壽命可達正常人的水平。經診斷後的胸主動脈瘤未手術患者1年、5年生存率分別爲60%~70%和13%~39%。

理財
家居
運動健身
傢俱
健康生活
戀愛技巧
真情實感
二胎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