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母嬰百貨 > 教育資訊 > 李商隱詩《送母回鄉》的作者是現代人嗎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錯誤

李商隱詩《送母回鄉》的作者是現代人嗎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錯誤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送母回鄉》這首詩相信很多人並不陌生,然而近日被爆出這首詩並不是李商隱所作,作者是一名現代人寓真,這是真的嗎?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呢?下面本站小編就帶來介紹

李商隱詩《送母回鄉》的作者是現代人嗎

停車茫茫顧,困我成楚囚。

感傷從中起,悲淚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將名醫投。

車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

這首名爲《送母回鄉》的詩歌,在許多網站中均被署名爲李商隱所作。它不僅入選了大量少年兒童詩詞讀本,還被冠以“小學必背”進入各種音視頻課程加以販售。每當母親節之時,這首自帶“母愛”的“李商隱詩”就會頻頻出現於各種文案中。但在豆瓣網友的考證下發現,這首詩的作者並不是李商隱,而是當代詩人寓真(本名李玉臻)。

李商隱詩《送母回鄉》的作者是現代人嗎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錯誤

豆瓣文章鏈接:點擊進入

網友“餘鷓鴣”檢索發現,早在2005年“就有人把這詩安在李商隱名下”。另一豆瓣網友楊成堉考證,該詩“作者是李玉臻,原詩題爲《暴雨途中二十韻》。《送母回鄉》原本是另一首五言古詩的標題。”之後在流傳中不知是如何出現了訛誤,而逐漸把《送母回鄉》定型爲李商隱所寫。

其實細讀會發現,這首詩與李商隱的詩作風格有很大不同。李商隱的詩大都構思新奇,深情綿邈。比如心情不悅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慨,紓解思念之情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等,都是跌宕有致、廣爲傳頌的優秀文學作品。

這樣對比並非是要貶低《送母回鄉》,畢竟詩歌之美很大程度上也正體現在不同詩人迥異獨特又才華橫溢的表達中。換個角度說,這首詩能被口口相傳,也恰說明本身是具備一定文學價值的。

但值得詬病的是,明顯風格不同的兩首詩被“張冠李戴”多年,還被收入了不少面向少年兒童的選本、讀本甚至語文教材推薦閱讀圖書中,這就實屬荒唐了。

李商隱詩《送母回鄉》的作者是現代人嗎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錯誤 第2張

教材讀本這類對學生有深遠影響的書籍,本身就不容存在哪怕一絲的瑕疵,其選入的內容必須是篩選足夠嚴格、質量足夠高的。但編選者、傳播者對待專業和學術的不嚴謹,導致學生們被動接受了錯誤的認知。當本不該出現的錯誤被發現,也說明那些缺乏足夠專業常識、各處複製粘貼的書籍編寫是時候告一段落了。

在“李商隱送母回鄉”的詞條下搜索會發現有大量的引用記錄,其中不乏許多權威的公衆號、網站等,這其實是一種典型的人云亦云心理在作祟。

許多人習慣了信手拈來,對於網絡中已有的內容不做過多思考和深究,拿來就用。即便有疑惑也被淹沒在海量的引用中,認爲“存在即正確”。這種不求甚解、不辨真僞的現象在當下很普遍,所以才更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和重視。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錯誤

餘鷓鴣檢索發現,早在2005年《送母回鄉》一詩就被安在了李商隱頭上。

在搜索引擎輸入“送母回鄉”則自動聯想“送母回鄉 李商隱”,甚至被古詩文網收錄。

李商隱詩《送母回鄉》的作者是現代人嗎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錯誤 第3張

另一豆瓣網友楊成堉考證,指出該詩“作者是李玉臻,原詩題爲《暴雨途中二十韻》,圖中截取的是臨近結尾的幾句”,“原詩在《寓真詩詞選評》裏有,《送母回鄉》原本是另一首五言古詩的標題。”

李商隱詩《送母回鄉》的作者是現代人嗎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錯誤 第4張

豆瓣網友考證下,事情原委逐漸清晰。

根據這一信息,餘鷓鴣找到了署名爲何西來的作者於2002年2月21日發表於《人民日報》的文章《豪華落盡見真淳——讀寓真詩詞》,事情的原委逐漸清晰。

李商隱詩《送母回鄉》的作者是現代人嗎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錯誤 第5張

這篇刊載於《人民日報》的評論,成爲訛傳的源頭,具體如何發生已經不可考。

在《豪華落盡見真淳——讀寓真詩詞》這篇評論文章中,作者認爲雨是寓真詩歌中非常重要的意象,而李商隱也非常喜歡寫雨,“不知道寓真是不是受了李商隱的影響,有沒有維特根斯坦所講的‘家族相似’,他的許多詩情詩思確是由雨而引發。”緊接着就舉了“五言古詩《送母回鄉》、《暴雨途中二十韻》”兩個例子。

之後在流傳當中則不知如何出現了訛誤,而逐漸定型爲李商隱所寫的《送母回鄉》。

小朋友當古詩背誦,母親節的“爆款”,學者編選失察。

如果這個訛誤只是一古一今兩位詩人的事,倒也罷了。畢竟寓真本人未見發聲,似乎並不瞭解自己的詩被安在了唐代大詩人的名頭下。而李商隱雖無心掠美,但也沒法抗議。但此詩通俗易懂,情感頗爲真切,於是流傳相當廣泛,影響巨大,誤人子弟也就愈深。

以上就是有關全部內容介紹,想了解更多信息請繼續關注。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爲習慣
性格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