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指南 > 生活疾病 > 認識社交不安障礙

認識社交不安障礙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2.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社交焦慮障礙又叫社交恐怖症,是一種過分的境遇性害怕,即個體在公開表演場合或社交場合下擔心被人審視,或害怕自己可能會出醜或舉止窘迫,與其他恐怖症患者一樣,社交焦慮症患者在社交場合下常會產生害怕反應,結果導致患者對這些場合的迴避,或者在這些場合下感到極度的緊張和不適,曾有學者預言它將是21世紀的最常見的心理障礙之一。美國最具權威的普查報道,社交焦慮障礙終生患病率約爲14%,女性多於男性,約80%以上患者發病於25歲之前。有2/3病人是獨身,或離婚和喪偶。鄭州大學一附院精神醫學科郭慧榮

認識社交不安障礙

形成因素

對於社交焦慮障礙的成因,研究較多的集中於發育因素、人格因素及學習因素三方面。發育因素強調,患者在小時候缺乏父母的感情上的關心,受到父母的過度控制(如過度保護),在小時候的感覺上和父母有關係,父母對社交的迴避、隔離、過度關注別人的意見。人格因素較多見的是迴避性人格和強迫性人格特質,約佔88%左右。童年分離性不安也與成年期的社交不安有關,研究表明社交不安障礙最初可能發生在童年初期,受到家庭的影響,常常表現爲在陌生環境下行爲的全面抑制。學習因素理論認爲社交過渡焦慮是學習的,首先患者有特殊的認知模式和偏見——把事件視爲危險和超越個人的應對能力,這種威脅和危險可以引起患者的感情、生理和行爲表現的一系列反應。關於生物學因素尚沒有確切的定論,但SSRIs藥物能改善患者的焦慮症狀則提示患者可能存在5-HT、NE等神經遞質的紊亂。

臨牀識別

在臨牀上最常見的症狀是害怕在衆人面前講話;害怕與陌生人交談或與人結識;害怕在公共場合吃東西;伴發一系列生理反應如心悸、發抖、出汗、肌肉緊張、胃部下墜、喉嚨發乾、忽冷忽熱、頭痛或頭部壓迫感。

治療與預防

社交焦慮障礙是一種心理疾病,如不及時治療,往往有下列嚴重後果:如學業成績差,工作和社會交往能力受限,經濟獨立能力較低,過多的醫療檢查等費用支出,部分患者會藉助於飲酒、抽菸來自我麻醉形成物質依賴,發生抑鬱、廣場恐怖症和自殺的危險性增加等。因此,及時的診治和預防相當重要。

藥物治療採用的種類有β-腎上腺阻斷劑,如心得安全的苯二氮卓類,如穩定、佳靜穩定等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如氯貝胺和五羥色胺再攝抑制劑,如賽樂特、左洛復、蘭釋、百憂解和喜悅等,藥物的主要作用是減輕焦慮的生理症狀,減少患者的人際高度敏感但是,每種藥物都伴有一定的不良反應,需要在專業心理醫生或精神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絕大多數研究文獻肯定心理社會治療,如社交技能訓練、逐步暴露、放鬆訓練、認知變化、一系列認知行爲技術對社交不安障礙有肯定的療效。一般認爲羣體形式的認知和行爲技巧的應用是最好的心理社會介入方法,因爲很多患者在社交場合會出現認知障礙,比如過高估計別人會挑剔自己,過分關注別人的看法,低估自己的交往能力,怕出現焦慮反應等。

海外社交不安患者多采用認知行爲集體治療(CBGT),具體方法爲12周治療,6名患者組成一組,每週治療一次,每次2.5小時治療12次。內容包括:①社交恐怖的認知行爲的解釋和分析;②定式練習,訓練病人學會應用認知重建技術;③在小組集體活動期間,讓病人暴露於模擬的害怕性場合中;④在模擬暴露的同時,讓病人學會放鬆和認知應對策略;⑤在治療間歇期,爲病人佈置家庭行爲作業,即實體暴露練習一些日常境遇;⑥在進行家庭行爲作業練習前後,由病人自己掌握應用常規認知重建技術。

在完成12周次的治療後,以後每月1次,共6次爲鞏固過程,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治療師側重於強調病人學習認知應對技巧,同時積極地應用這些技術到社交場合中。

筆者在上海市心理諮詢中心讀研究生期間,曾親自參與過幾期社交不安的團體治療,可以明顯看出患者不安症狀的改善、社交能力的提高和社交自信的提高。

其實,對於社交焦慮,最具有重大意義的在於預防。80%以上患者起病於青少年或青年期,而這一年齡階段恰是一個心理髮展,人格完善與社會適應的關鍵過程,因此預防尤爲重要,具體內容概括如下:①學校教育強調集體主義,培養學生學會與人共同做事的習慣,認識“世界是由大家組成的,而非一個人的世界”;②從青少年期有意識地培養他們不僅是從書本上學知識,而且要學會從書本以外學知識和技能,即在人際交往中學會傾聽與觀察,逐步積累人際溝通的技能;③樹立自信心與面對挫折,將“失敗是成功之母”、“一回生兩回熟”等俗語真正應用到人際交往中;④對於社會或教育者而言,消除偏見和減少過多的呵護,多些鼓勵和用發展眼光來對待青少年和青年的成長;⑤父母親要學會與孩子心理上“分離”,不要過多控制和管束,並時刻反思自己的言行,因爲父母親是青少年學習的榜樣,在潛移默化中,你的一舉一動便同化在孩子的行爲中,記住“暖房裏的花草永遠長不成參天大樹”,這是真理。

朋友,也許你正受“社交恐怖”之苦,而這種焦慮或恐怖存在於你的想象之中,並不爲現實,推開你心靈之窗,放眼望去,是不是看到了數千萬與你一樣的窗?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