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指南 > 用藥指南 > 吃完藥是要多喝水還是少喝水?服藥喝水的主要注意事項

吃完藥是要多喝水還是少喝水?服藥喝水的主要注意事項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生病了就會吃藥,有些人吃了藥覺得要多喝水,可以幫助腎臟排出藥物的毒素,有些人吃了藥覺得要少喝水,否則會把藥效沖淡了,那麼吃藥過後,究竟應該多喝水還是少喝水呢?其實吃藥是有講究的,喝多喝少大家需要注意辨別。

吃完藥是要多喝水還是少喝水?服藥喝水的主要注意事項

五種藥需要多喝水

對食道產生刺激的藥物:如治療骨質疏鬆的阿侖膦酸鈉,應多喝水送服,並在服藥後至少半小時之內避免躺臥,以免造成食管炎、食管潰瘍或食管糜爛等。此外,服用四環素、土黴素、克拉黴素、克林黴素、替硝唑等抗生素以及硫酸亞鐵、對乙酰氨基酚等藥時,也要多喝水。一般建議,用150~200毫升水送服。尤其食管運動力減弱的老年人,更應多喝水。

引起排汗或排尿的藥物:服用退燒、止痛的解熱藥布洛芬、阿司匹林等時,應多喝水。因爲發燒患者在服藥退燒時會出大量的汗,有可能導致水和電解質失衡;服用茶鹼、氨茶鹼、二羥丙茶鹼等平喘藥時,也應該多喝水,這類藥會引起口乾、發熱或多尿的副作用;服用治療腹瀉的複方黃連素片等藥物時多喝水,是爲了減少腹瀉時失水帶來的不良影響。此類藥物用200~250毫升水送服。

增加泌尿系統結石風險的藥物:服用磺胺甲惡唑、柳氮磺胺吡啶等磺胺類藥物,以及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喹諾酮類抗生素時,也應該多喝水。這些藥物主要以原形經腎臟排泄,容易在腎小管、腎盂、輸尿管、膀胱等處形成結石(晶體鹽類物質),多喝水可以預防。此類藥物用200~250毫升水送服,服藥期間要持續多喝水。

易粘在食管上的膠囊類藥物:膠囊或軟膠囊主要是以食用明膠爲材料,這種物質在遇水或遇熱的條件下會出現結構變化,表現爲膠囊變軟發黏。所以,膠囊或軟膠囊類藥物在服用時也應多喝水,避免藥物與食管黏膜發生粘連。一般建議,用150~200毫升溫涼水送服此類藥物。

傳統中藥顆粒劑:現在的很多中成藥都是顆粒劑,顆粒劑的服用方法是“開水沖服”,用開水沖泡成一碗中藥湯劑再服用。有些人喜歡衝得很稀,有些人則習慣衝得很濃。實際上,根據傳統中藥湯劑的用量,一般建議衝成150~200毫升的湯劑服用爲好。

3類藥物少喝水

吃完藥是要多喝水還是少喝水?服藥喝水的主要注意事項 第2張

胃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氫氧化鋁凝膠等。此類藥物的起效方式是在酸性環境中與胃內滲出蛋白質結合成凝膠狀物覆蓋於胃黏膜表面,阻止酸性離子彌散。所以,保證此類藥物在胃黏膜上的良好覆蓋非常重要,而無論是進食,還是大量喝水均會影響這個起效過程。建議在餐前1小時或睡前服用,服藥期間應少喝水。

緩解腹瀉的藥物:如蒙脫石散,是通過對消化道內的病毒、病菌及其產生毒素的固定、抑制作用,以及對消化道黏膜的覆蓋保護能力而起效,所以也應該少喝水。此類藥物應該用少量水送服,服藥後一段時間(30~60分鐘)之內也應該少喝水。

中藥糖漿劑:有學者認爲,中藥糖漿劑在治療咽痛、保護咽喉黏膜時,覆蓋在黏膜表面有助於直接發揮療效,類似於含片的作用方式。服用中藥糖漿劑時應少喝水。不過,中藥糖漿劑主要還是通過內服吸收起效,黏膜表面的直接作用是次要的,所以一般建議,在服用中藥糖漿劑時,可以喝少量的水。

服藥水溫很重要

常用的乳酶生、整腸生、金雙歧等藥物,都是口服活菌製劑。這些活菌怕光、怕溫,不耐熱,不宜用熱水服用。

胃蛋白酶合劑、胰蛋白酶等均含有助消化的酶類。酶是一種活性蛋白質,遇熱不穩定,會凝固變性,在70℃以上的環境中即失效。因此服用這些助消化類藥物時,一般用40℃左右的溫水送服爲宜。

用於各種熱症的中成藥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等作用,如上清丸、牛黃解毒片等,用涼開水(25℃)送服可增加清熱藥物的效力。

吃完藥是要多喝水還是少喝水?服藥喝水的主要注意事項 第3張

裝入膠囊的藥大都對胃黏膜有刺激,或者易被消化液分解破壞。熱水送服會容易使膠囊外殼提前化掉,降低藥效或增加刺激性。

服藥一般以溫的白開水(不超過40℃口感有點暖爲宜)或涼開水(25℃左右)爲宜,儘量避免使用溫度過高的熱水。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