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指南 > 婦科疾病 > 剖腹產後多久可恢復 剖腹產後護理注意四點

剖腹產後多久可恢復 剖腹產後護理注意四點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剖腹產後多久可以恢復呢?剖腹產後注意事項有哪些呢?剖腹產後的新媽媽要做好日常的護理和飲食安排,這樣才能保證剖腹產傷疤的正常恢復哦。下面小編爲大家總結了剖腹產後的飲食和注意事項,快來一起看看都有哪些吧。

剖腹產後飲食注意事項

剖腹產後多久可恢復 剖腹產後護理注意四點

飲食要富含蛋白質,比平時多吃蛋白質,尤其是動物蛋白。比如雞、魚、瘦肉、動物肝、血。豆類也是必不可少的佳品,但無須過量,那樣會加重肝腎負擔,反而對身體不利,每天攝入95克即可。

主食種類多樣化,粗糧和細糧都要吃。比如小米、玉米粉、糙米、標準粉,它們所含的V都要比精米精面高出好幾倍。

多吃蔬菜和水果,既可提供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又可提供足量的膳食纖維素,以防產後發生便祕。

多進各種湯飲,湯類味道鮮美,且易消化吸收,還可以促進乳汁分泌。如紅糖水、鯽魚湯、豬蹄湯、排骨湯等,但須湯肉同吃。紅糖水的飲用時間不能超過10天,因爲時間過長反而使惡露中的血量增加,使媽媽處於一個慢性失血過程而發生貧血。但是,湯飲的進量要適度,以防引起媽媽奶脹。

多補充營養品,剖腹產手術對產婦帶來的氣血空虧、不易分泌乳汁、腸道阻滯等情況已被消費者熟知,所以媽媽們應該選擇補氣補血的營養佳品,還可以選擇孕婦奶粉來增加營養,但專業針對剖腹產媽媽的產婦奶粉目前還是市場空白,聖元優博針對這一細分市場,推出優博剖腹產產婦奶粉,爲剖腹產媽媽們提供專業配製的營養組合,奶粉添加高含量優質蛋白、紅棗粉、山藥粉和左旋肉鹼,有利於體力氣血恢復,迅速恢復體形,添加活性乳雙歧桿菌,有助腸道健康,增強媽媽免疫力。

剖腹產後的注意事項

平臥:新媽媽們剖腹產之後,隨着麻醉效果的逐漸消退,就會出現切口的疼痛。而平臥使子宮收縮的疼痛更爲敏感,所以新媽媽應採取側臥。新媽媽產後平臥6小時以後就可以枕枕頭了,這個時候最好採用側臥位,可以將被子或毯子墊在背後,使身體和牀成20~30度角,這樣可以減輕身體移動時對傷口的震動和牽拉痛,會覺得舒服一些。而護士會將尿管引流袋及輸液管妥善固定放置在合適的位置,並在產婦臀下墊好衛生巾,還會定時爲新媽媽們按摩子宮,觀察子宮收縮和私處流血情況。

剖腹產後多久可恢復 剖腹產後護理注意四點 第2張

不敢大小便:剖腹產後,因爲害怕觸動腹部傷口,導致疼痛或者傷口開裂,很多新媽媽都不願意下牀大小便,寧願躺在牀上不吃不喝。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剖腹產後應及時大小便。剖腹產後,由於傷口疼痛使腹部不敢用力,大小便不能順利排泄,易造成尿瀦留和便祕,若有痔瘡,情況將會變得更加嚴重,故剖腹產後,新媽媽應按平時習慣及時大小便。

坐浴或盆浴:新媽媽在月子期間,應該每天用溫水清洗外陰部的分泌物,保持下身的潔淨。而新媽媽一般產後一週可以洗澡、洗頭,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洗澡時必須堅持擦浴,不能坐浴或者盆浴,以免讓髒水灌入生殖道而引起感染。產褥期間洗盆浴時,寄生在皮膚或陰道的細菌和洗澡用具沾染的細菌,都能隨洗澡水進入產道,增加感染機會,輕者有會陰傷口發炎、子宮內膜發炎,重則向宮旁組織、盆腔、腹腔,靜脈擴散,甚至細菌在血液內繁殖引起敗血症。產後禁止盆浴,應選擇淋浴。

大魚大肉:很多新媽媽盲目的認爲,剖腹產使自己流失了太多血氣。月子飲食就應該大吃特吃,大魚大肉的把流食的營養全都補充回來。剖腹產後,媽媽們體力消耗嚴重,確實急需補充營養。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剖腹產坐月子就要大魚大肉,如果產後盲目進補,長肉是一方面,容易引起便祕和奶水中脂肪含量猛增,容易引起寶寶脂肪性腹瀉。

在剖腹產後,新媽媽如果出現身體不適可以試試以下食療方哦。

剖腹產後的食療調理方法

取當歸5克、黃芪3克、通草5克,每天用這三味中藥煮成一碗藥汁,在給產婦吃的各種食物中都加上一勺,這樣中藥的氣味不重,又能起到補氣血、通乳的作用。同時,三味中藥的用量不大,適合身體虛弱的人慢慢調補,而且不會上火。

把紅棗洗淨後放入鐵鍋炒到表皮發黑,放入瓶中待用,每天取炒過的紅棗4~6粒,桂圓4~6粒,沖水泡茶經常飲用。內火重的人,可以加枸杞子6~10粒一同飲用。紅棗經鐵鍋炒制後具有暖胃的作用,同時炒制後的紅棗易於泡開,能全面利用其營養成分,所以每天飲用此茶能起到補氣血、調脾胃、治失眠、止虛汗的作用。

剖腹產後多久可恢復 剖腹產後護理注意四點 第3張

剖腹產後的護理需要科學正確,才能不影響身體健康哦。

取鱔魚1斤、瘦豬肉半斤,放入生薑5~8片、蔥2~3根、蒜10瓣,再加入調味品紅燒,經常食用可以起到補腎、去腎寒、補血的作用,可以治療渾身痠痛、腰膝痠軟、四肢無力等。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