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育兒常識 > 備孕 > 白細胞偏高是什麼意思

白細胞偏高是什麼意思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對於人體的健康指標,大多人都沒有一個全面的瞭解。一些人甚至不知道白細胞偏高是什麼意思。每個人體內都有一定的白細胞數量,偏高或者偏低都是不健康的。大多人平時都不會去關注這方面的信息,只有在健康檢查結果中顯示異常了,纔開始着急。
白細胞偏高是什麼意思
白細胞偏高是什麼意思

在檢查的時候,現實白細胞偏高,這是健康出了問題的表現。正常情況下,成年人尿液中的白細胞是4000~10000/μL左右,嬰幼兒的白細胞達到15000~20000/μL纔是正常,而兒童的白細胞數量爲11000~12000/μL,只有在這個範圍裏面,才屬於正常現象。

一個人的尿液裏面的白細胞太高的現象大多出現在腎病患者身上,也就是他們的蛋白質會通過尿液流失到體外去。這是因爲患者的腎臟基底膜已經被損傷,腎小球的過濾功能發生了改變。對於這種病症,患者必須要及時治療,不然可能會出現更多的不適症狀,腎臟功能也會受到更深的損害

在健康檢查項目裏,每一項檢查都具備各自的意義,能讓大家更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尿液裏的白細胞偏高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重視,爲了避免更加嚴重的後果發生,檢查結果顯示白細胞數量異常的朋友一定要聽從醫生建議,找到病因積極治療。

白細胞偏高的原因有哪些

尿檢結果顯示白細胞偏高確實不是好事兒,可能是患上了某種疾病。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白細胞偏高呢?小編將給大家一一解說。

1.患上了腎小球炎

一個人在得了腎小球炎的時候,尿液中的白細胞會出現變化,所以在拿到檢查結果之後,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視。

2.腎臟疾病

如果患上了腎盂腎炎、腎盂積膿、腎膿腫,患者尿液中的白細胞也會變得偏高。如果大家還沒確診,應該接受進一步的檢查。

3.尿道疾病

尿道炎、尿道結石、前列腺炎等泌尿疾病也是引起白細胞過高的主要原因。患者發病之後,通常會有明顯的不適症狀,如果想讓症狀儘快消失,需要接受藥物治療。

4.膀胱疾病

如果輸尿管、膀胱等部位出現了炎症,那麼尿液中的白細胞也會出現異常,還有就是結石、結核、腫瘤等疾病的患者,檢查結果都會顯示白細胞偏高。

白細胞偏高怎麼辦

白細胞偏高可不能小覷,就算是最爲常見的尿道炎。在不治療的情況下也會逐漸加重,最終引起更爲嚴重的疾病。所以,在檢查出白細胞偏高的時候,一定要引起重視,聽從醫生的建議積極治療。

而關於白細胞偏高的治療,主要看病因是什麼,如果是普通的尿路感染,一般只要接受一個星期的藥物治療就可以得到康復。不過要注意的是,藥物治療的療程結束之後,切記要按時回醫院複診,再次接受檢查,如果結果檢驗結果正常,就是康復了,如果白細胞還是偏高,則還需要繼續治療。

如果引起白細胞偏高的是更爲嚴重的腎臟疾病,那患者就更要重視治療了。腎臟疾病都不好治,治療時間都比較漫長,只有及時就醫才能避免病情加重。所以,當不適感出現之後就應該到醫院做檢查,然後根據實際情況展開治療,不可因爲任何原因忽視病情,任由情況惡化。

白細胞偏高的飲食

白細胞偏高的情況下,飲食護理是必不可少的。除了積極治療之外,患者朋友們還需要多吃有益於病情的食物,避開會刺激病情的東西。

1.患者應多吃蔬菜和水果

尿液中的白細胞偏高,患者的身體肯定會感到很不舒服。在治療期間,建議患者多吃青菜和水果。新鮮蔬菜中的膳食纖維很是豐富,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和排便。而水果裏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能讓身體得到更多的營養

2.應該多吃有營養的食物

人生病之後,身體抵抗力會嚴重下降,身體素質會變得比之前差很多,就是因爲這樣,患者必須要多吃有營養的食物。像牛肉、雞蛋、豆製品之類的東西,都能爲身體提供足夠的能量,在治療期間一定要適量吃。

3.不要吃刺激性大的食物

有的人飲食口味偏重,每天都要吃香辣的東西,特別是辣椒和油炸食物。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這樣的飲食習慣並不會帶來太大的影響,但在身體出現狀況的情況下,大家就應該儘量避開。這些食物的刺激性都十分大,會引起病情加重。

白細胞偏高多久能好

健康是人類最寶貴的珍寶,這一點,往往在生病之後人們才能意識到。白細胞偏高的現象值得重視,因爲很多人在沒有及時治療的情況下病情都發生了惡化,治療難度增加了很多。“白細胞偏高多久能好”也就成爲了患者們最爲關注的事情。

白細胞偏高是某種疾病發出的“暗號”,是身體出現狀況的鈴聲,到底多久才能恢復正常,要看大家是否有做到及時治療。大多疾病在發病早期都比較容易治好,就像泌尿疾病,大多患者在及時治療的情況下,接受一個療程之後就完全康復了。

但如果患者在知道白細胞數量存在異常現象的情況下依然不重視治療。隨着病情不斷加重,治療難度也會不斷增加。就像腎臟疾病,耽擱治療只會讓病情加重,最終還可能發展爲尿毒症等嚴重疾病。這個時候,患者需要承受更多痛苦,到底什麼時候才能讓病情穩定,也成爲了未知數。

備孕
懷孕
分娩
月子
新生兒
0-1歲
1-3歲
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