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母嬰百貨 > 教育資訊 > 冬至爲何大如年 民間爲什麼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冬至爲何大如年 民間爲什麼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冬至一直以來有着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甚至有人表示冬至是比過年孩子重要的一個節日,那麼爲什麼要說冬至大如年呢,本站小編就來說說吧。

冬至爲何大如年 

冬至爲何大如年 民間爲什麼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冬至是元始天尊誕辰

冬至又是一個殊勝的日子,其乃元始天尊聖誕之日。玉清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之第一位神。在道教的三清殿中,中座的元始天尊手執黍米寶珠,象徵“天地未形,萬物未生”的“無極”狀態。天尊稟自然之氣,在宇宙之前已存在。《玉清寶誥》上說:天尊“現有爲之梵相,具無極之神通。敷演真玄,破無有色空之礙;拯提趣類,絕智愚高下之分”。

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歷代神仙通鑑》說:“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氣也。”認爲元始是最初的本源,爲一切神仙之上,故稱“天尊”。

《玉清表文》雲:“玉清聖境元始天尊:一元之始,萬道之宗。道本太玄,騭配陰陽而宏大造。恩推上德,運行今古而度羣生。包六合以強名,統一元而綱象。真聖之宗,人天之祖。處上極無上,大羅之境。檀熾鈞音,蒼胡頡寶。總玄之又玄,衆妙之門。立三才,開張萬範。聖德無窮,不容宣贊”。

冬至乃一陽之始,元始爲衆仙之宗,天尊者純陽之體,元始天尊乃衆陽之開端,諸天之本始也。

天尊聖誕日與一陽初生的冬至日均含有本始、根本的深意。故以陽生陰降、晝短夜長的冬至日爲元始天尊的聖誕。

冬至這天,道觀舉行盛大法會,慶賀元始天尊誕辰。

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

陰陽五行學說認爲,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在十二闢卦中,此時爲地雷復卦。卦象上面五個陰爻,下面一個陽爻,象徵陽氣初生,故稱“冬至一陽生”。

古人還曾把冬至定爲一年的開始。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冬至已經是年了。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

古人最初過冬至節是爲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爲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爲“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是“數九”的開始

冬至爲何大如年 民間爲什麼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第2張

從冬至開始,就進入俗話說的“數九”寒天了。也就是說,冬至是“數九”的開始,這個,就是“年”所不具備的了。

“數九”又稱“冬九九”,俗稱“交九”,是我國北方舊時流行的一種雜節氣。數九寒天,從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即爲“出九”,“九盡桃花開”,天氣就暖和了。

有的朋友也許會問,爲什麼偏偏是數“九”,而不是數二、三、四、五、六、七、八呢?這應該是與陰陽消長,陽長陰消有關。九,是最大數,一九二九地數着最大數,意味着冬日的陰氣不斷消減,累至九次便到了頭,寒去春來,“春已深矣”。

舊時,民間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也許形式有異,或是寒梅,或是九體對聯,又或者是雙鉤描紅書法,但意思卻都差不多,都是每天填一筆,或者是一朵花,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也就大功告成了。

冬至是祭祀的重要日子

相傳,冬至祭祀始於周朝。“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祈求神靈消除疫疾,減少荒年、飢餓、死亡。

據古籍記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冬至過節,則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漢朝稱冬至爲“冬節”,官府舉行“賀冬”儀式祝賀,並且形成例行假期。“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是故官府放假休息,軍隊待命,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

唐、宋時,冬至是祭祀天、祖先的日子,皇帝要率領大臣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普通庶民百姓則要祭拜逝去的祖先。

明、清時,皇帝要在冬至這天舉行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文武百官要向皇帝呈遞賀表,相互之間也要投刺祝賀。

所以,即便到了現在,南方的很多地方,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至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對冬至更是重視,要在這一天祭拜祖先,不回家過冬至的人,會被視爲不認祖宗的人。所以冬至也就成了閤家團聚的日子。

紹興民間,不僅冬至要祭祀祖先,還要剪紙衣服,冬至日送到祖先墓前焚化,謂之“送寒衣”。祭祀之後,親朋好友聚飲“冬至酒”,懷念逝者的同時聯絡感情。

民間爲什麼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節日重大如年

說冬至是一個重大節日,也許有人會笑:有你說的那麼重大嗎?你還別不信,在漫長的古代,它一直都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節日。

冬至的重要性,首先在於這個日子的特殊性。冬至的“至”,是“最”、“極端”的意思。那這一天有哪些方面的“極端”呢?古人的通行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至,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

冬至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的位置達到一年中的最南端(南迴歸線),這便是“日南至”(南到了極端)。這一天,包括中國全境在內的北半球,白晝的時間最短(越往北白晝時間越短),這便是“日短之至”(短到了極端)。這一天,正午時太陽照射北半球的傾斜度最大,太陽的高度最小,物體在陽光下形成的影子最長,這便是“日影長之至”(長到了極端)。

冬至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即所謂“陰極之至”。所以,理論上,這一天北半球的氣溫在全年中應該最低。但實際上,這一天並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這是因爲地球表面有能夠儲存熱量的大氣和水分,此時北半球尚有“積熱”可用。我們也可以理解爲這是由於地球對太陽熱量吸收和散發的滯後效應引起的,正如夏至也不是北半球溫度最高的時候一樣。過了冬至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開始逐漸變長,正午時的太陽高度也逐漸升高,即所謂”陽氣始至”。所以,理論上,北半球的溫度應該逐漸升高。但實際上也不是,此時北半球每天散失的熱量都大於接收的熱量,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積熱越來越少,天氣也越來越冷,到了“三九天”,積熱最少,溫度最低。待到北半球吸收的太陽熱量逐漸大於散發的熱量時,天氣纔會漸漸變暖。

冬至爲何大如年 民間爲什麼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第3張

這麼一說,冬至實在是一年之中十分特殊、十分重要的一天。它是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過了這一天,白晝就會一天天變長。它是一年中日照最少的一天,過了這一天,日照就會一天天多起來。所以,古人說:“春生冬至時。”雖然接下來還有三九嚴寒,但春天已經在地球的胎腹中開始孕育了,時間一到就會呱呱墜地。

因爲這一天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初期,周公便用土圭測日影的方法,準確測出了冬至的時間,並將其作爲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也就是“歲首新年”。此後千年間,我們國家一直使用以冬至爲新年的周曆,直到漢代確定使用夏曆、以春節爲新年爲止。作爲新年佳節的冬至,你說重大不重大?!

漢代雖然確定了春節爲歲首新年,將冬至與新年區別了開來,但也同時將“冬至”作爲一個固定的重要節日確定了下來,稱爲“冬節”。從此,“春節”之外又過“冬節”,成爲習俗一直流傳至今。歷朝歷代,一直有隆重慶賀冬至的盛大儀式。

儀式盛大如年

冬至從周代產生以後,擔任了千年的“歲首新年”,確實曾經“闊”過。那時,它是名正言順的“年”,而不是“大如年”,自然成爲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長期身居要位,人們對它也越來越重視,由此衍生出了一系列盛大的節日儀式和節日習俗。據有關資料記載,從周代起就有在冬至舉行祭祀活動的習俗。《周禮·春官·神仕》曰:“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人們在這一天禮敬天地神靈,目的在於祈求消除疫疾,減少民衆的飢餓與死亡。

自漢代確定以春節爲新年(大年)後,官方和民間對冬至的重視程度,不亞於春節這個“大年”。到了“冬節”這一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官員例行放假。這種慶祝儀式稱爲“賀冬”,而官員之間相互拜訪則稱爲“拜冬”。《史記· 孝武本紀》:“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禪。”祭祀是古代最隆重的儀式,在各種祭祀儀式中,封禪又尤爲隆重、盛大。封禪的意思就是祭天祭地,天子在冬至日舉行封禪儀式,足見冬至這個節日有多麼的重要。《後漢書·禮儀》又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這一天,朝庭上下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朝野對冬至的重視程度。

到了魏晉時期,冬至又有了一個“亞歲”的別稱。每逢這一天,晚輩都要向長輩拜節。《晉書》上記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其熱鬧程度在許多地區不亞於過年,“亞歲”之稱名副其實。唐朝時,官吏有七天的冬至假期,和新年假期一樣長(寒食和清明假期只有兩天)。在宋代,冬至的地位堪比春節,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明清時期,慶祝冬至的儀禮顯得更爲隆重了,皇帝要在這一天進行“祭天”,故有“冬至郊天”之說。民間在這一期間同樣有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清代的《清嘉錄》中說:“冬至大如年”,漢人自古冬至需拜天祭祖,國內部分地區一直延續着此習俗。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國自古就有春節祭天、祭祖的傳統,感恩天地賜予,祈求祖宗護佑。與此同時,也一直有冬至祭天、祭祖的習俗,同樣是爲了感恩天地賜予,祈求祖宗護佑。因各地禮俗不同,祭天、祭祖的形式也有別。在南方許多地區,至今保留着冬至祭天、祭祖的習俗,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影響巨大如年

冬至爲何大如年 民間爲什麼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第4張

作爲中國第一大節的春節,其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和文化內涵,對後世影響巨大。作爲“亞歲”和“小年”的冬至,千百年來對我們的生產、生活同樣一直產生着巨大影響。冬至的巨大影響,首先體現在對農業生產的指導作用上。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大國,中華五千年曆史,從很大程度上講,就是一部農耕文明史。而以冬至爲中心制定的二十四節氣,對農業生產和農耕文明產生着重大影響。冬至,是二十四節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漢武帝時期,將以冬至爲中心的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曆》,作爲指導農事活動的歷法補充。二十四節氣對農業生產的指導作用,首先體現在它們的名稱上,這些名稱,高度概括了那個時段的氣候或萬物生長狀況。如“雨水”,說的是到了降雨的時候,是時候翻土和播種了;如“穀雨”,說的是雨量充足,穀物茁壯成長;如“芒種”,說的是小麥等帶芒的作物開始成熟……

二十四節氣對農業的指導作用,還體現在相關的諺語上。這些諺語,是千百年來人們對各個時段氣候、農事的經驗總結。以冬至諺語“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爲例,對我們來年春天的氣候便做出了預示。這樣的預示和經驗,對農民和農業生產起着重要的提示和指導作用。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冬至對飲食習俗的影響。在整個漫長的古代社會,物質財富長時間處於匱乏狀態,絕大多數人平常時間連溫飽都難以得到保障,更不要說吃好喝好了。只有在逢年過節時,人們才捨得吃好的、吃講究的。冬至和春節一樣,都是各地人們想方設法也要吃上當地特色美食的節日,比如北方水餃、南方湯圓、杭州年糕、寧波番薯湯果、滕州羊肉湯等等。與此同時,也只有在春節和冬至時,纔有閤家同吃團圓飯的講究。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與春節一樣,都有吃餃子的習俗。冬至這一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餃子的做法,最重要的是和麪,“和”與“合”諧音,“餃”與“交”諧音,“合”與“交”都有“相聚”之意,所以“餃子”象徵着親人團聚、家人團圓。在南方,冬至日的食物各地不一。許多地方冬至和春節一樣,有吃湯圓的習俗,一方面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另一方面也取“團圓”的寓意。另一些地區,盛行吃冬至團(丸),也是取“團圓”的意思。杭州人冬至則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寓意“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在寧波的傳統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黴運全部“翻”過去。湯果,跟湯糰類似,也叫圓子,取“團圓”、“圓滿”之意。

在全國不少地方,都有冬至吃肉的風俗。如山東滕州和四川成都,這一天流行吃羊肉湯鍋。成都的冬天是比較陰冷的,成都人開玩笑說:冬天的最愛,一是被窩,二是湯鍋。湯鍋裏,最受歡迎的就是羊肉湯、羊雜湯了。成都有句老話:“吃了羊腸,不穿衣裳。”早在明清時期,每逢冬至前後,成都百姓便成羣結隊前往城隍廟附近街頭巷尾喝羊雜湯,富裕人家則去順城街、提督街一帶吃羊肉火鍋。久而久之,排隊到街頭巷尾吃羊肉湯鍋,成爲成都冬至的一道風景線。冬至當天,全城人瘋狂尋找羊肉湯鍋的景象,堪稱萬人空巷。很多平時不做羊肉湯的酒樓餐廳,也會在冬至前後推出羊肉湯鍋。與此同時,分佈在全城各處的農貿市場,也紛紛出現了羊肉湯現場加工並打包的攤點。可以這樣說:冬至時節,全成都不僅大街小巷的酒樓餐廳在做羊肉湯,千家萬戶的餐桌上也都擺着羊肉湯。

近幾十年,成都冬至吃羊肉湯鍋最著名的地方是小關廟。冬至日,那裏的餐廳需要排幾個小時的隊不說,而且排上後也可能被安排在遠離餐館的停車場裏或街邊的垃圾桶旁。你還別嫌棄,實在是找不到別的地兒了。冬至的重大影響,還表現在它是歷代文人墨客創作的重要題材。古往今來,詠歎冬至的詩詞和描繪冬至的畫卷數不勝數。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爲習慣
性格養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