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指南 > 生活疾病 > 你會和梅毒患者握手嗎?瞭解五條梅毒傳播途徑

你會和梅毒患者握手嗎?瞭解五條梅毒傳播途徑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梅毒是由蒼白(梅毒)螺旋體引起的慢性、系統性性傳播疾病。主要通過性途徑傳播,臨牀上可表現爲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潛伏梅毒和先天梅毒(胎傳梅毒)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列爲乙類防治管理的病種。

你會和梅毒患者握手嗎?瞭解五條梅毒傳播途徑

梅毒(Syphilis)是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梅毒的病原體是蒼白螺旋體(Treponemapallidum),是一種對人有嚴重致病性的螺旋體,能侵犯任何器官,產生各種症狀。梅毒螺旋體只感染人類,因此梅毒是唯一的感染源。其傳染途徑,後天性梅毒主要通過性交傳染,少數可以通過吻傳染,也有通過胎盤傳染給胎兒而致病的。無法治療的梅毒患者,感染後一年內,其傳染性最大,病期越長,傳染性越小。感染4年後,通過性接觸一般沒有感染性,但仍能傳染胎兒。

梅毒的5種傳播途徑介紹

梅毒的傳播途徑分爲

1、血源性傳播

梅毒的病程較長,梅毒螺旋體可在患者血液中潛伏一段時間。特別是潛伏期梅毒患者,體內感染病原體,但無臨牀表現,健康者和其他疾病患者輸入提供的血液和血液產品,可以使血液患者感染梅毒。

二、間接接觸傳播

接觸梅毒患者使用的東西,如患者的衣服、被子、物品、用品、工具、廁所、浴巾等,可能會被患者的分泌物污染,感染梅毒蒼白的螺旋體。與梅毒患者密切生活的健康人,輕微的傷口接觸有病原菌的東西時,容易感染梅毒。

三、胎盤感染

孕婦感染梅毒時,孕期可通過胎盤感染梅毒。長春平安泌尿科邵主任介紹,孕婦患梅毒,未及時發現和治療,或治療不徹底,梅毒蒼白螺旋體可通過胎盤血液循環傳染給胎兒,使胎兒感染梅毒。胎盤感染主要發生在孕婦早期梅毒時。

四、性接觸傳播

臨牀上有90%以上的梅毒是通過與梅毒患者的性接觸而傳染的。性接觸的方式包括性生活、熱吻和皮膚接觸。人體生殖器部位的皮膚粘膜薄,血管豐富,性生活時處於極度充血狀態,性生活摩擦可造成細微損傷,爲梅毒蒼白螺旋體的入侵創造條件。

五、產道傳播

胎兒通過感染梅毒的產道時,產道部位的梅毒蒼白螺旋體感染胎兒,新生兒感染梅毒發病。

和梅毒患者握手也有很多人問同樣的問題嗎?和梅毒患者握手會感染梅毒嗎?握手不會傳染梅毒病,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但梅毒握手傳播的可能性並不爲人所知。所以,不要擔心梅毒,也不要忽視梅毒病的治療。

一起來看看這個例子吧!住院時檢測出性病三種常規梅毒。他的戀人很快就做了檢查,發現了同樣的病,連家裏一歲半的嬰兒都不能倖免。據醫生介紹,除了先天性感染、產道感染等因素外,孩子後天最有可能在與母親的密切接觸中感染,如親吻(如果嘴脣里長了硬下痱子)、握手、擁抱和洗澡。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一些生活常識。

有時候會有人問,便後不洗手和患者握手會傳染嗎?梅毒是蒼白螺旋體(也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染,早期梅毒最具傳染性。梅毒的疹子除了生殖器外,也有在手指、嘴脣、眼瞼內生長的。所以我們不必擔心這個。

一期梅毒的創傷面含有很多梅毒螺旋體,如果患者的皮疹長在手上,與人握手,可能會傳染給他人。梅毒螺旋體可以從破損的皮膚粘膜進入人體,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手有小的損傷,所以和梅毒患者握手容易中手。即使皮疹不長在手上,梅毒患者小便不洗手握手也會麻煩。因此,梅毒的化驗單上醫生會標上危險的字樣,以防檢驗人員職業傳染。

據介紹,梅毒螺旋體大量存在於皮膚黏膜損害表面,也見於唾液、乳汁、精液、尿液中。從破損的皮膚黏膜進入人體後,數小時即侵入附近淋巴結,在2~3日經血液循環播散全身,大約經3周的潛伏期,在入侵部位發生初瘡,這是一期梅毒。此後機體產生抗體,螺旋體大部分被殺死,硬下疳自然消失,進入無症狀的潛伏期,此即一期潛伏梅毒。6個月到2年內復發者稱爲二期復發梅毒。那麼,梅毒的症狀是什麼呢?梅毒既不疼也不癢,出疹子也能治好,難以引起患者的注意。一所大學的研究生獻血時檢測出梅毒,她說遭遇強暴,之後沒有去醫院檢查治療,感染梅毒自己也不知道,檢查時已經發展成二期。據調查,男性一期梅毒與女性有關,女性中招的概率達到60%~70%,即使使使用避孕套也有30%的失敗率。我們的女性建議隨時預防。

讓我們來看看小常識。如果腳底和手掌出現環狀、銅紅疹,本人和配偶有不潔的接觸史,可以懷疑梅毒。臨牀表明,一期梅毒疹不用藥物自己也可以,不痛不癢,但同樣具有傳染性。因此,梅毒早期、足量、正規按計劃完成療程,性伴侶必須同時治療的治療前和治療期間禁止性生活,進行治療後跟蹤。如果早期梅毒患者及時進行足夠的治療,可以根治30%,下疥瘡恢復率可以達到100%。三期梅毒出現骨、關節、心血管和神經系統損傷,越來越差。因此,建議患者不斷接受治療。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