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指南 > 婦科疾病 > 宮頸癌前病變能治癒嗎

宮頸癌前病變能治癒嗎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女性的健康是非常值得大家關注的,在生活中,女性可能會感染到各種各樣的婦科疾病,因此如果出現了這種情況就要及時的接受治療。宮頸癌前病變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但是很多人對於此都不是那麼的瞭解,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宮頸癌前病變能治癒嗎?宮頸癌前病變的臨牀表現有哪些?
宮頸癌前病變能治癒嗎
宮頸癌前病變能治癒嗎

宮頸癌前病變的發病率還是非常高的,所以需要引起大家的足夠重視,如果能夠在生活中及時的進行治療還是可以抑制的,那麼宮頸癌前病變能治癒嗎?

宮頸癌前病變可通過病理檢查治癒,癌前病變分爲低度病變CINI和高度病變CINII、CINIII,其中低度病變,可逆性較高,該部分病變自然消失,癒合它自身,但它也有進步,病變可以發展,甚至癌變,治癒不佳;宮頸癌前病變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即使治療後感染被阻止,幾年後可能有復發的機會。

子宮頸癌前病變不會癌變,所以不會癌變。而宮頸癌前病變是可逆的,也就是說,治療後可以完全清除這些良性病變,使機體完全恢復正常。要了解宮頸癌前病變發生的原因,我們首先必須瞭解癌症的過程。在各種致癌因素的長期作用下,人體內的細胞從正常細胞發展爲惡性腫瘤。隨着數量的增加,細胞形態的變化越來越明顯。這意味着細胞已經進入了癌前期,即癌前病變。

宮頸癌前病變的臨牀表現

宮頸癌前病變出現之後,也是有一定的表現的,大家如果對於這種疾病的表現有一定的認識,發生了也會及時的發現。那麼宮頸癌前病變的臨牀表現有哪些呢?

宮頸癌前病變患者一般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或只有一般性宮頸炎的症狀,如白帶增多。也有人抱怨陰道出血或性接觸後有少量陰道出血。

嚴重的宮頸上皮內瘤變是癌前病變,這是可逆的,也就是說,一些病變可能自然消失,但也是漸進的,即病變可能發展甚至變成癌性。其可逆性和發展與病變的範圍和程度有關。 輕度上皮內瘤變自發消失的概率明顯大於中度和重度。嚴重的上皮內瘤變發展成癌症的可能性顯着大於輕度至中度。有學者也認爲,輕度上皮內瘤變是一種良性異常增生,可自然改變爲正常。

宮頸癌前病變如何檢查

任何一種疾病的出現,大家都要及時的到醫院接受檢查治療。關於宮頸癌前病變的檢查,醫生可以根據記得檢查結果給你下定論。

1、第一步:TCT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測

首先採用薄層液基細胞學(TCT)在顯微鏡下觀察宮頸脫落細胞,觀察宮頸細胞是否異常。另外,如果經濟條件允許,HPV檢測也可以同時進行,所以準確性會更高。

2、第二步:電子陰道鏡

經TCT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查後,如果發現異常宮頸細胞,則需要進行陰道鏡檢查。在電子陰道鏡下放大40倍,觀察宮頸癌前病變表面積的微妙變化,及早發現宮頸癌及癌前病變,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3、第三步:組織病理學檢查

如果在陰道鏡檢查中發現異常,應在特殊染色指導下進行活檢。在陰道鏡檢查的指徵下,對可疑病變進行多次活檢以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以確認宮頸病變的診斷。

宮頸癌前病變症狀

任何一種疾病的出現都會伴隨着一種症狀。這種症狀可以是明顯的,也可以是不明顯的,那麼宮頸癌前病變的症狀有哪些呢?

宮頸癌前病變的症狀可能並不明顯。他們中的大多數在症狀明顯時已經進入晚期階段。幸運的是,目前的體檢已經能夠發現癌前病變。醫學界認識到宮頸癌通過TCT和HPV檢測已經成熟。他們在宮頸管上進行分泌物提取。比宮頸塗片收集更多的細胞,宮頸癌前病變聯合檢出率達90%以上。

根據患者的年齡分佈,只要有性行爲活躍的女性可能患宮頸癌,建議從25歲至70歲或從性行爲後3年篩查宮頸癌。如果經濟條件允許,25歲以後的婦科檢查可以同時進行HPV和TCT;如果經濟條件一般,至少應每三年進行一次HPV檢測,如果TCT沒有癌前病變,則檢測結果爲陽性,如果TCT沒有癌前病變,則可以在半年內再次檢查您的高危型HPV;如果TCT和HPV都正常,你可以每5年檢查一次,直到你70歲。

宮頸癌前病變怎樣治療

宮頸癌前病變出現之後就要及時的進行治療。關於治療的方式相信是很多的患者所關注的,那麼宮頸癌前病變的治療是怎樣的呢?

從子宮頸癌前病變的發展到惡性侵襲性癌症,積極治療需要5到10年才能達到100%的治癒率。可以觀察到子宮頸的輕度癌前病變;宮頸的中度癌前病變可以用LEEP治療,並且可以去除具有癌變傾向的細胞。

早期宮頸癌沒有轉移到骨盆,廣泛的子宮切除術可用。晚期宮頸癌發展非常迅速。它將淋巴和血管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它只能通過放療和化療延長生存期。死亡率幾乎是100%。宮頸癌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有些患者可能有陰道接觸性出血,或白帶增多或血色增加,細如水或米湯,並有腐臭的氣味。當然,陰道接觸性出血也可能由諸如宮頸息肉等疾病引起。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