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指南 > 兒童疾病 > 戒奶後停經的原因 如何調理恢復好氣色

戒奶後停經的原因 如何調理恢復好氣色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7.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媽媽完全給寶寶斷奶後,會出現停經的問題,停多長時間正常呢?很多人都不瞭解,一開始不以爲是,等到時間長了才引起警覺,因此,瞭解斷奶後月經多久來對於寶媽是非常的重要的。月經不正常會影響到女性的氣色和肌膚的彈性,甚至會影響到整個人的情緒。同時斷奶後閉經也是危害多多,下面本站的小編爲斷奶後的寶媽分析斷奶後多久來月經正常,閉經又該如何調理。

戒奶後停經的原因 如何調理恢復好氣色

一、產後來月經的時間

專家表示,產後來月經的時間因人而異,恢復月經的時間有早有晚,早的可在產後1~2個月內即來月經,晚的要到寶寶1歲後才恢復。
  如果媽媽沒有餵奶,月經通常在產後6~8周內會來。研究資料顯示:沒有哺乳的產婦,有4O%在產後6周恢復排卵,到了產後8~12周還沒有恢復排卵及月經的產婦大約只佔35%;哺乳的產婦,由於體內泌乳素水平增高,會引起暫時性的閉經,大多數哺乳產婦通常要到18周才完全恢復排卵機能,停止哺乳後通常3個月內也會恢復月經。不過,有時很難在臨牀上確定產後第一次月經的確切時間,而且少數產婦會在分娩後馬上開始有少到中量的間歇性出血。

二、斷奶後太晚來月經不正常

由於產後哺乳期較長時間閉經,往往子宮有所縮小,雖然斷奶後大部分婦女都可以迅速恢復月經,不過也有極少數婦女不來月經,特別是哺乳期過長的,幾乎萎縮的子宮不能很快復原。
  遲遲不來月經並不好,必須治療。一般可採用雌、孕激素序貫療法(也稱人工週期),經1~2個週期治療後,多數人能夠恢復月經。但這方法必須斷奶後才能使用。
  專家提醒,如果媽媽月經已經來了,但來的時間不規律,那麼就應該儘早找出原因,以免延誤病情。

戒奶後停經的原因 如何調理恢復好氣色 第2張

三、日常護理保健

1、注意保持外陰部清潔,防止泌尿生殖道發生炎性感染。

2、慎重並恰當地給予雌激素治療,以減輕因體內雌激素不足所致的症狀,如較重的植物神經功能失調、骨質疏鬆,心血管系統症狀,老年性子宮、膀胱、尿道支持組織萎縮引致的張力性尿失禁及生殖道老年萎縮性變化。

3、定期進行婦科檢查。

4、適當控制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和含動物蛋白、鈣、鐵的食物,對含有較多膽固醇類動物內臟要少吃。

5、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生活要有規律。

6、要注意有適當的運動。

四、斷奶閉經食療保健

1、桃仁牛血湯
食材:桃仁10克~12克,鮮牛血(血已凝固)200克,食鹽少許。
做法:將牛血切塊,與桃仁加清水適量煲湯,食時加食鹽少許調味。
功效:具有破瘀行血,理血通經,美膚益顏功效。適用於閉經、血燥、便祕等症。

戒奶後停經的原因 如何調理恢復好氣色 第3張

2、木耳核桃糖
食材:黑木耳120克,胡桃仁120克,紅糖200克,黃酒適量。
做法:將木耳、胡桃碾末,加入紅糖拌和均勻,瓷罐裝封。每服30克,1日2次,直至月經來潮。
功效:具有滋肝腎、益氣血、養衝任功效。適用於子宮發育不良之閉經。

戒奶後停經的原因 如何調理恢復好氣色 第4張

3、烏豆雙紅湯
食材:烏豆(黑豆)50克―100克,紅花5克,紅糖30克~50克。
做法:將前2味置於燉盅內,加清水適量,隔水燉至烏豆熟透,去紅花,放人紅糖調勻。
功效:具有滋補肝腎、活血行經、美容烏髮功效。適用於血虛氣滯型閉經。

戒奶後停經的原因 如何調理恢復好氣色 第5張

五、寶寶什麼時候斷奶最好

1影響斷奶時間的季節因素,最佳的斷奶時間是在春天或秋後的涼爽季節,因爲這時氣候宜人,蔬菜水果又很豐富,寶寶比較容易適應,夏天,特別是在南方的梅雨季節氣候高溫多溼,食物容易腐爛。所以,應避開梅雨季節和夏天斷奶。

2影響斷奶時間的寶寶體質因素,如果秋季小兒遇到腹瀉等病時,還可以適當推遲幾天,待恢復健康後再考慮斷奶。

3影響斷奶時間的媽媽個人因素,有的媽媽奶水不足,也不需要全斷,可添加配方奶粉混合餵養。可是,若孩子因爲貪戀母乳,而影響到了正常的輔食添加,導致營養不良時,就要當機立斷,馬上斷奶。另外,斷奶一事需慢慢來,寶寶的健康成長需要各種營養物質的補充,因此逐步添加輔食直至順利過渡到正常普食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溫馨小貼士

最近幾年子宮內膜癌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佔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30%。改變生活方式和飲食是有效預防子宮內膜癌的方法。平時在飲食上應該關注食物的多樣性,要限制添加糖、飽和脂肪和鈉攝,應選擇低添加糖、低飽和脂肪、低鈉的飲食模式。

同時,提醒廣大適齡女性,女性經期紊亂,出血量突然增大或是絕經後陰道再次流血一定要引起重視,很有可能是子宮內膜和宮頸的惡性病變所導致。因此,女性一旦出現該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防止惡性病變。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