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母嬰百貨 > 教育資訊 > 青蒿素之困顯醫藥企業軟肋

青蒿素之困顯醫藥企業軟肋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青蒿素是由我國最先發明的,但目前我國青蒿素產業的發展卻要受制於國外企業,這折射出我國醫藥產業的智慧財產權缺失之痛。同時,也反映了當前我國醫藥企業的另一軟肋:資金的匱乏。

青蒿素之困顯醫藥企業軟肋

青蒿素是由我國最早發明的,但目前我國青蒿素產業的發展卻要受制於國外企業,其根源是什麼呢?國家智慧財產權局生物醫藥部部長張清奎在接受中國智慧財產權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造成我國青蒿素產業目前這種尷尬狀況的原因很複雜,智慧財產權的缺乏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青蒿素雖然是我國在天然藥物領域少有的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但當時我國並無知識產權制度,加上體制和意識的原因,也未在任何國家和地區獲得專利保護。之後雖然我國又有不少後續發明,但多數屬於國家財政投入,產業化和“走出去”的意識不強,也就沒有去國外申請專利保護。

據瞭解,目前,我國青蒿素類的所有品種的國際市場開發權均已轉讓給國外醫藥公司。同時,由於未獲專利保護,青蒿素藥物被西方國家競相仿製,並已搶先佔領了國際市場,國際青蒿素市場雖然在原料源頭上受制於我國,但藥品市場卻被西方跨國醫藥巨頭控制,我國藥企只是處於原料供應商的地位,利潤微薄。

青蒿素產業的尷尬處境折射出我國醫藥產業智慧財產權缺失之痛。但如果說我國青蒿素智慧財產權的流失,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那麼當前另一種現象的存在則體現了目前我國醫藥產業除智慧財產權外的又一軟肋——資金的匱乏。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我國的醫藥創新中,原創藥所佔的比例很少,但由於資金短缺等原因,一些企業和科研院所不得不將很有發展前景的原創藥的智慧財產權許可給國外企業,由國外企業負責臨床研究及在海外的開發上市。例如,今年7月,我國軍事醫學科學院歷時10年研發出的首個被國外承認的抗痴呆創新中藥,本來已與江中藥業簽署了專利轉讓協議,但由於還需要漫長的臨床試驗、大量資金,還具有風險,江中藥業無奈終止了與軍科院的協議,該新藥專利也被獨家許可給英國植物製藥公司。

“目前,我國醫藥產業的確存在核心智慧財產權缺乏的問題。就中藥的新藥來說,近幾年,專利申請的絕對量是增加了,但多是些短平快的新藥。但有時,我們有了專利,也還是賺不到大錢”,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保健食品中心審評中心主任藥師車明鳳告訴中國智慧財產權報記者,這主要是因為我國醫藥企業的規模比較小,資金有限,單個的企業無法承擔醫藥產業的這種高風險,高投入。僅研發就耗去了公司大筆資金,再讓企業去開拓海外市場,在海外進行臨床實驗,進行智慧財產權維權,他們不具備這樣的實力。另外,我國醫藥企業缺乏國際營銷能力,即使有了新藥,也很難打入國際市場。

張清奎也表示,由於我國大多數企業和科研單位資金有限,沒有把握、缺乏資金、也不願花費巨資冒險在其他國家申請專利保護,更沒有實力在發達國家進行臨床試驗,擔心難以收回申請專利保護的投入。

青蒿素是由我國最先發明的,但目前我國青蒿素產業的發展卻要受制於國外企業,這折射出我國醫藥產業的智慧財產權缺失之痛。同時,也反映了當前我國醫藥企業的另一軟肋:資金的匱乏。

作為由我國首先在世界上研製成功的抗瘧新藥,青蒿素為全世界的瘧疾患者帶來了福音,青蒿素產業更是被譽為我國的“國寶產業”。然而,瑞士諾華一則“今年只採購55.5噸青蒿素原料”訊息的公佈,令我國眾多藥企陷入困境:據悉,今年國內的青蒿素原料藥產量在150噸到200噸之間,諾華的收購量不足國內供應量的1/3,而除了諾華,基本上沒有別的買家。目前,國內80多家青蒿素企業正在為大量的庫存而發愁。

青蒿素是由我國最早發明的,但目前我國青蒿素產業的發展卻要受制於國外企業,其根源是什麼呢?國家智慧財產權局生物醫藥部部長張清奎在接受中國智慧財產權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造成我國青蒿素產業目前這種尷尬狀況的原因很複雜,智慧財產權的缺乏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青蒿素雖然是我國在天然藥物領域少有的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但當時我國並無知識產權制度,加上體制和意識的原因,也未在任何國家和地區獲得專利保護。之後雖然我國又有不少後續發明,但多數屬於國家財政投入,產業化和“走出去”的意識不強,也就沒有去國外申請專利保護。

據瞭解,目前,我國青蒿素類的所有品種的國際市場開發權均已轉讓給國外醫藥公司。同時,由於未獲專利保護,青蒿素藥物被西方國家競相仿製,並已搶先佔領了國際市場,國際青蒿素市場雖然在原料源頭上受制於我國,但藥品市場卻被西方跨國醫藥巨頭控制,我國藥企只是處於原料供應商的地位,利潤微薄。

青蒿素產業的尷尬處境折射出我國醫藥產業智慧財產權缺失之痛。但如果說我國青蒿素智慧財產權的流失,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那麼當前另一種現象的存在則體現了目前我國醫藥產業除智慧財產權外的又一軟肋——資金的匱乏。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我國的醫藥創新中,原創藥所佔的比例很少,但由於資金短缺等原因,一些企業和科研院所不得不將很有發展前景的原創藥的智慧財產權許可給國外企業,由國外企業負責臨床研究及在海外的開發上市。例如,今年7月,我國軍事醫學科學院歷時10年研發出的首個被國外承認的抗痴呆創新中藥,本來已與江中藥業簽署了專利轉讓協議,但由於還需要漫長的臨床試驗、大量資金,還具有風險,江中藥業無奈終止了與軍科院的協議,該新藥專利也被獨家許可給英國植物製藥公司。

“目前,我國醫藥產業的確存在核心智慧財產權缺乏的問題。就中藥的新藥來說,近幾年,專利申請的絕對量是增加了,但多是些短平快的新藥。但有時,我們有了專利,也還是賺不到大錢”,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保健食品中心審評中心主任藥師車明鳳告訴中國智慧財產權報記者,這主要是因為我國醫藥企業的規模比較小,資金有限,單個的企業無法承擔醫藥產業的這種高風險,高投入。僅研發就耗去了公司大筆資金,再讓企業去開拓海外市場,在海外進行臨床實驗,進行智慧財產權維權,他們不具備這樣的實力。另外,我國醫藥企業缺乏國際營銷能力,即使有了新藥,也很難打入國際市場。

張清奎也表示,由於我國大多數企業和科研單位資金有限,沒有把握、缺乏資金、也不願花費巨資冒險在其他國家申請專利保護,更沒有實力在發達國家進行臨床試驗,擔心難以收回申請專利保護的投入。

而與有實力、目光長遠、敢投資且申請專利經驗豐富的跨國公司合作,雖然犧牲了國外市場的主要收益,但風險較小,在現有條件下也不失為一種保守但比較穩妥的嘗試。我國青蒿素企業難以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的訂單,可能就是因為我國企業的實力不夠大,在國際上還缺乏影響力,特別是在巨型跨國公司林立的醫藥行業,小企業單槍匹馬打天下實在是難以有大作為,因此,實行大企業戰略恐怕是大勢所趨。

廣州市醫藥工業研究所副所長劉學斌在接受中國智慧財產權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目前,我國醫藥企業規模小,力量分散,且“各自為政”,只有企業聯合起來,形成規模,才能有所突破。

於此同時,車明鳳則認為,當前我國醫藥企業的當務之急是解決資金短缺問題。有了鉅額資金,才有大量的錢用於研發投入,才能創造更多智慧財產權,才能有實力打入國際市場。而要解決資金短缺問題,靠國家投入、靠企業自身都不現實。因為國家投入畢竟有限,相對於新藥的研發成本只是杯水車薪,而企業則屬於營利性機構,不可能不考慮企業運營傾其所有搞研發。因此,我國醫藥產業的風險只能由社會來承擔。在這種情況下,發展風險投資,用風險投資的方式來融資不失為一種比較好的途徑。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為習慣
性格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