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指南 > 婦科疾病 > 試管嬰兒也有適應和禁忌 不是治療不育的捷徑

試管嬰兒也有適應和禁忌 不是治療不育的捷徑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檢視

孕育專家表示,試管嬰兒胚胎移植(IVF-ET)也稱為試管嬰兒,是指將卵子和精子分別從人體中取出,在試管嬰兒發育成胚胎後,移植到母體子宮內,達到妊娠目的的的技術。人類試管嬰兒-胚胎移植研究進行較晚,但發展迅速。1978年全球首例試管嬰兒Louise,Brown誕生至今,每年全球誕生數萬名試管嬰兒。我國1988年首次試管嬰兒誕生,同年首次胚胎成功贈送試管嬰兒。

試管嬰兒也有適應和禁忌 不是治療不育的捷徑

適應症

1、患有炎症引起的輸卵管堵塞或通而不暢、輸卵管發育不全、輸卵管結紮術後、異位妊娠等兩側輸卵管切除等。

2、女性排卵困難。

3、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病。

4、男性少、弱精症,每ml精液中含有20×10[6]-100×10[6]精子為生育能力正常範圍,低於20×10[6]為少精子症。精子活力的正常值是射精後l/2~3小時以內的正常精液標本中應該有50%以上中等活動的前方運動精子,低於這個值是活力差的。

5、免疫性不育,如抗精子抗體、抗子宮內膜抗體等。

6、不明原因不孕。

7、女性卵巢功能衰竭患者可以贈送卵子,男性無精子患者可以贈送精子,也可以接受胚胎贈送。

禁忌症

1、提供卵子和精子的一方患生殖、泌尿系統急性感染或性感染症。

2、提供卵子和精子的一方有酗酒、吸毒等壞興趣。

3、提供卵子和精子的任何一方接觸畸形量的射線、毒物、藥品,處於作用期。

4、女性患有不適合生育的嚴重遺傳性疾病、嚴重身體疾病、精神心理障礙等。

5、接受胚胎贈送或卵子贈送的夫婦患有生殖、泌尿系統急性感染和性傳播疾病或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婦女子宮沒有妊娠功能和嚴重身體疾病不能忍受妊娠。

該技術容易給患者帶來兩個誤解。一、試管嬰兒不是夫妻親生子女二、試管嬰兒在母體外,即試管中成長。關於這兩個問題,我們需要向患者解釋一下,首先試管嬰兒肯定是夫妻雙方的親生子女,妻子在進行超排卵治療後,取卵。丈夫在妻子取雞蛋的那天也取了精液。精雞蛋來自夫婦,孩子一定是夫婦的親生子女。其次,試管嬰兒是大家的俗稱,實際上精子和卵子在體外受精,形成受精卵,在體外培養48-72小時,在形成胚胎後移植回母子宮,植入後繼續發育到生育。因此,試管嬰兒在試管中成長也是錯誤的說法。

試管嬰兒不是治療不孕症的捷徑

試管嬰兒本來就是治療不孕症的終極手段,雖然有嚴格的適應症,但現在很多夫婦知道自己有不孕症的問題,就想馬上做試管嬰兒。在廣州召開的“2012國際婦產科診療技術新進展研討會”上,婦科專家指出不能把試管嬰兒當做治療不孕的“捷徑”,而應先查詢病因、進行治療,這時大部分人是能夠自然懷孕的,若不能自然懷孕再選擇做試管嬰兒,成功率也會更高。

自然懷孕是冠軍嬰兒

被診斷為不育症,很多夫婦都產生了做試管嬰兒的想法。廣州伊麗莎白婦產科醫院生殖中心田金環教授說:很多夫婦一上來就商量能不能成為試管嬰兒,也許是這股浪潮真的很強烈的原因,覺得有捷徑,只要付錢,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無論哪位醫生,都建議先找病因治療,然後自然懷孕最好。精子通過女性生殖道時經過競選,最好的精子與卵子結合,自然懷孕的嬰兒是千萬裡挑一的冠軍嬰兒。試管嬰兒否則,由醫生主觀的被動性選擇產生。

先治病後考慮試管嬰兒

田金環教授表示,試管嬰兒的成功率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麼高,一般只有三四成的試管嬰兒才能成功,女性超過40歲的試管嬰兒的成功率只有10%左右,試管嬰兒有非常嚴格的適應症。不育的原因有排卵障礙(發生率約為30%-35%)、骨盆因素(發生率約為30%-40%)、免疫因素(發生率約為5%-10%)等。有些夫婦沒有進行基礎全面檢查,也沒有治療不孕症的病灶,盲目追求試管嬰兒的治療,試管嬰兒的成功率更低,浪費金錢損害身體,失去自信。以輸卵管積水為例,如果沒有處理,直接做試管嬰兒,胚胎進入子宮也很難著床。輸卵管積水會產生波浪,刺激子宮收縮。

她建議不孕症患者在全面檢查的基礎上,首先治療不孕症的原因這時,大多數患者自然懷孕,如果不能自然懷孕,考慮試管嬰兒,試管嬰兒的成功率更高。

支原體感染容易導致不孕症

在許多導致不孕症的因素中,田金環特別注意支原體感染。她介紹,在廣東的不孕症夫婦中,有60%—70%的人感染有支原體。和其他生殖系統感染不同,如滴蟲感染會出現腥臭味的白帶,立即引起患者的警覺。支原體是比細菌小的微生物,感染支原體後,相當多的人沒有症狀,完全不知道支原體在體內肆虐。宮頸炎、輸卵管炎、輸卵管炎、骨盤炎等,特別是對子宮內膜和骨盤的損傷很大,容易引起不育,即使懷孕也有流產的可能性,最好先治療再生育。

她建議已婚婦女定期檢查支原體,發現支原體感染儘快治療,避免對身體造成更大損害,影響未來的生育計劃。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