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指南 > 女性健康 > 癌症患者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

癌症患者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

来源:亲子百科网    阅读: 1.9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在生死临界点,加班、压力、买车的需求都是浮云,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买车的钱给父母买鞋,不要拼命换大房子,和恋人在一起,蜗居也很温暖。-这是32岁乳腺癌末期女教师娟的临终感觉。在被称为为什么得了癌症的日记中,娟反省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细节,建议善待自己的身体。下面,撷取她文章的几个片段,并请业内专家一一解读,也许能给同样背负生活压力的你我一些最珍贵的警示。

癌症患者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

一、暴饮暴食伤身体

我是个坦率随意的人,吃饭喝酒,吃肉很讲究。读书时,领导有六个研究生,我是唯一的女孩。但是,吃饭的时候,五个男人比我吃得多。即使工作后,我仍然忍受腰痛(事实上,骨头已经转移到晚期),去医院组织的阳澄湖旅行,每天吃七只螃蟹。

日本一项研究成果指出,每顿都吃饱与基本上只吃八分饱的人相比,前者患癌症的可能性更大。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指导者何裕民教授建议,只吃八分饱,感觉有点饿就开始吃饭,而且每顿饭在一定的时间内吃,可以避免饥饿后吃得多而快的饮食至少保证20分钟。因为从饮食开始,20分钟后大脑就会收到饱满的信号,所以用勺子代替筷子,每顿饭咀嚼30次以上,减慢速度。

二、肉不喜欢生命

生病前,每次吃饭桌上都没有肉,我都很感兴趣,那顿饭吃了很多也没吃。当时没有健康的饮食,北方小镇物质不足,肉食不足。我吃的是肉菜。

没有肉的人容易发生肥胖、冠心病、肿瘤等问题,足够的蔬菜纤维可以减少直肠癌、乳腺癌等几种癌症的发生率。为了保证身体的需要,每天吃400克以上的蔬菜,吃肉不要超过75克,体积相当于扑克牌的大小。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科学项目经理蕾切尔汤普森博士推荐西红柿可以降低前列腺癌的危险,西兰花、白菜和豆芽可以降低消化系统癌的概率,草莓、洋葱、大蒜含有抑制肿瘤生长的成分。

三、熬夜、晚上睡觉没有好处

回想十年来,我几乎没有12点前睡过。学习、考试研究是堂堂正正的理由,与此同时,网络聊天、BBS灌水、蹦床、k歌、保龄球、一个人模糊地填补了夜晚。厉害的时候通宵熬夜,平时睡也基本上在晚上1点之前。

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的说法并不夸张。英国科学癌症研究中心研究了世界各地1000多名30-50岁癌症患者,其中99.3%的人熬夜,上午休息。中国抗癌协会执行委员、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主任医生左文告诉记者,长期熬夜会影响神经中枢,妨碍内分泌,影响免疫机制,容易患癌症。熬夜最好不要超过12点。如果加班到凌晨,最好找窗帘上有遮光布的房间睡觉。黑暗的环境有助于体内褪黑素的生成。

四、突击学习、工作过于疲劳

每次想起好好学习,离考试大约两周。我就像死手折腾自己,把自己当家畜一样,马鞭马不停地白天晚上睡觉,忘记吐血……最高记录一天读21小时的书,两天半去考试。每次考试都受伤了,受伤一定要埋头睡两三天。

淋巴瘤、肝癌、肺癌列入疲劳癌前三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肿瘤外科孙凌宇表示,过度劳累不会直接导致癌症,但肝病、肺病反复发作,恶化,最终诱发癌症。因此,不要过度劳累,加班不要太晚,工作时间不要过度紧张,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星期六和星期天保证一定的休闲时间和健身活动,调整心情。平时也可以进行静坐、冥想、听心灵音乐等净化心灵的活动。

五、甲醛家具埋下的种子

“十年前,我曾住在浦东一间亲戚的新房里。新房,新装修,新家具。09年,我的恋人开始研究除甲醛外的纳米活性炭,偶尔进行实验,打开甲醛测试仪,家具的测试指数就像平地霹雳。一般来说,高于0.08对身体有危险,屏幕指数为0.87。时隔半年,我发现了乳腺癌。

内部装修的刺鼻气味比室外灰色的天空更可怕。国家室内环境质量检查中心主任宋广生建议,装修期间一定要打开窗户换气的人造板材少的小房间里放置新家具,甲醛、苯等总是喜欢隐藏在新家具中,即使闻不到刺鼻的味道,也不一定不存在的大理石和花岗岩少,氡已经成为肺癌的第二大诱因,主要是花岗岩、大理石等

六、争取强大胜利的性格应该改变

我断断续续地接触过约350名患者。我发现乳腺癌患者性格内向阴郁。相反,很多人有重控制、重权欲、强胜、急躁、外向的性格倾向。这让我开始反省自己:我太喜欢赢,太喜欢做任何事情,太喜欢统治大局,太担心,太懊悔。

雅典凯菲西斯肿瘤医院研究人员对接受乳腺普查的448名女性进行了调查,发现有略性强的人被诊断为乳腺癌的概率最高。何裕民提醒,如果你觉得生活中惹你生气的事情就像道坎一样,怎么也走不动了,思想钻牛角尖,而且抑郁的心情持续时间特别长,一两年以上,就要小心了。豁达的心胸、愉悦的心情是癌细胞的“天敌”,应对事情的后果不做无谓联想,多交朋友,种花养鸟,读好书,常晒太阳。

妇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儿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