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育兒常識 > 育兒指南 > 期待錯誤是最致命的(二)

期待錯誤是最致命的(二)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參考的智慧

期待錯誤是最致命的(二)

之一

滿腔羨慕和嘆息

故事1:古時候,有一個叫牛缺的學問家去邯鄲拜見趙君,在路上遇到了強盜,他們搶走了他的衣服、車、馬。但是,牛不足的時候,還是很高興,看不到痛苦和悲傷。強盜們感到奇怪,不由得回來問他爲什麼這麼高興。君子不會因爲身外的東西而傷害自己。強盜說:太賢明瞭!

過了一會兒,強盜們討論說:用他的賢明去見趙君,說到我們的行爲,一定會對我們不利,最好殺了他。趕上殺了牛的不足。

聽到這個故事,警告說遇到強盜,不要像牛一樣不足。不久,一個燕國人去秦國,在路上又遇到了搶劫。想起別人的勸告,和強盜爭奪,很快就被強盜奪走了東西。他又低聲要求歸還財產。強盜生氣地說:我們讓你活下去已經很大了,你還在追我們。我們的下落會因爲你而暴露!既然已經成爲搶劫,就沒什麼好處了!所以,又殺了他。

故事2:春秋,魯國姓施的人有兩個兒子,一個喜歡學問,一個喜歡兵法。喜歡學問的兒子用學問去遊說齊侯,齊侯任他,讓他成爲自己兒子的老師,喜歡兵法的兒子用兵法去遊說楚王,楚王很高興,讓他成爲軍官。兩個兒子都得到了豐富的工資,使他們本來貧窮的家富有榮耀。施氏的鄰居孟氏非常羨慕,請告訴施氏如何取名,施氏告訴孟氏兩個兒子的情況。所以孟氏的兒子用學問遊說秦王,秦王生氣地說:現在各國都是弱肉強食,用仁義治國,必然滅亡。所以對他進行宮刑。另一個兒子用兵法去遊說衛侯,衛侯說:“我國是弱國,被夾在大國之間,大國我就服從,小國我就安撫,這纔是求平安之道,如果逞強動武,我國很快就會滅亡。如果讓你全身而歸,你到別國,會給我國帶來很大的禍患。”於是對他處以刖型。

兩個兒子回來後,孟氏非常生氣,斥責施氏。施氏說:符合時勢的繁榮,違反時勢的滅亡。你兒子學的和我們一樣,結果和我們相反,這不是行爲本身的荒謬,而是違背時勢。天下的道理永遠沒有正確,永遠沒有錯誤。過去使用的東西,現在可能要扔掉,現在扔掉的東西,將來可能會使用。使用和不使用取決於具體情況。

古語云:他山的石頭,可以攻玉。隨着家庭教育浪潮的興起及廣大家長教育意識的覺醒,人們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知識的學習以及經驗的借鑑。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需要什麼,市場上很快就會出現什麼,當父母們渴望孩子考學成功時,便出現了《輕輕鬆鬆上×××》、《我家出了個××博士》、《×××女孩》、《×××男孩》;當父母們渴望孩子擺脫平庸時,市場上又出現了《天才與俗物》……面對這些教育“神話”,大家怦然心動;爲了孩子,家長們紛紛慷慨解囊,買下了許多家庭教育指導書籍,可是讀後卻並沒有獲得太多的教益。一般來說,他們都對書中成功事例極度羨慕,並因此對作者提出的觀點完全認同;但是,在隨後的實踐中,他們卻發現書中的內容與現實有着巨大差距,很多經驗根本無法運用,所以最後只能以一聲嘆息結束。許多家長不由得問:爲什麼我不能使用這麼好的經驗?到底樣的經驗適合我的孩子呢?

父母的不安充分說明,機械地模仿、模仿不僅不能真正幫助我們,還會陷入新的困境,情況會更糟。我們必須向別人學習科學的教育方法,首先要科學地對待學習和參考本身。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關於教育神話的追問

參考中存在問題主要原因是成功者的原因,參考者的原因。首先討論成功者的原因,主要談兩點。

一、成功人士的經驗等於成功的原因嗎?

市面上流行過這樣一本書——《我家出了四個博士》,書籍作者是李振霞教授。我幸運地聽過李教授的報告。我發現她的四個孩子不僅學歷高,而且不是高分低能的人,李教授說的父母和孩子實現雙贏,確實不是空談。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需要分析李教授的經驗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客觀地講,李教授的教育經驗確實有獨到之處,但於此同時我發現,李教授的經驗也有許多地方值得商榷,儘管她的事實是那麼有力。比如說,她建議父母在家庭內部創造學習的氛圍,這看起來很合理,但是,細想一下我們就會發現問題。

就社會發展的觀點來看,提倡建立學習型家庭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是,就任何一個非學習型的家庭來講,建立學習型氛圍是談何容易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在那些處於半文盲狀態的商販、農民、工人家庭裏,父母怎麼能創造出像李教授家那樣的學習氛圍呢?

不同的家庭氛圍對孩子有不同的促進或破壞作用。一個學習氛圍濃厚的家庭裏的孩子成功了,我們就建議大家創造學習氛圍;那麼,假如一個商販家庭的孩子成功了,而且孩子的確從父母早出晚歸的奔波中受到了激勵,那我們是不是就要建議家長都起早賣菜呢?又比如說,李教授建議給孩子講故事,她說從小就給孩子講楊家將、董存瑞的故事,後來她的一個孩子就捨身從水中救人。但是,她給孩子講董存瑞的時候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而在30多年後的今天,還有幾個孩子能聽得進去董存瑞的故事呢?

李教授教教授教育的成功是不容置疑的,但李教授介紹的成功經驗充滿問題是矛盾的嗎?NO!我們舉兩個例子來解釋一下:一個優秀的運動員未必是一個優秀的教練員,一個人身體好決不能就由此推論他是健康專家。李教授自己成功了,並不意味着她能指導別人成功,成爲別人的教練李教授自己認爲的經驗不一定等於她真正成功的原因,更正確地說,成功者認爲的經驗不一定等於成功的經驗,前者是人們對規則的認識,後者是規則本身,兩者往往很遠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由一個原因引起的,而是由一個結果引起的。人們整理成功的原因時,必須全面把握。另外,必須區分各種因素在促進結果過程中發揮的不同作用。總結經驗決不是簡單的事情,而是成功者能否把握自己的成功過程是問號。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在參考別人的經驗時,不應該輕易接受,而應該動動腦筋,睜開眼睛,做出必要的分析和判斷。

二、所有成功都值得借鑑嗎

所有成功都值得借鑑嗎?不是這樣。有些成功是特例,沒有普及價值的成功方法本身就有問題。這兩種情況在鋼琴王子郎朗身上就有一個集中的體現。

《爸爸的心就這麼高》曾是書市上的一本惹人注目的暢銷書,書中講述了鋼琴天才郎朗的奮鬥經歷和他的父親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郎朗的確是鋼琴演奏領域的一個奇才,他繼承了父親爭強好勝的天性、極高的天分和開朗的性格。在他們的成功經驗裏,父親的苛刻要求、細心關照、全力支持,對於孩子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但是,對以下幾個方面的忽略,足以證明這本書對讀者並不是特別地負責任。

首先,郎朗的天分絕對是萬里挑一,爸爸的心就這麼高的前提是孩子的天分就這麼高,我們應該注意到,父親近乎苛刻的要求是以孩子超人的天資爲基礎的。郎朗的事蹟,其實是特例,超出了通常的狀況範圍,沒什麼參考價值。不明確聲明的話,容易誤解監護人。

其次,書中提到的父親對孩子實施的體罰方式不值得提倡。郎朗的父親對孩子的體罰強度遠遠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而且曾經把孩子逼到悲劇的邊緣是不夠的。

再次,貫穿全書的強烈的功利意識也是應該批判的。在書中,朗朗的家人可以說是賭博般的孤獨投擲,孩子成爲人生最大的追求,藝術是他們的手段,孩子獲獎成爲家人的最高期待。我們不難想到,孩子成功了,全家人當然會高興得淚流滿面,但是失敗了呢?獲獎和出人頭地都是少數人的事情,這種功利心會使這些少數人(天分高,機會好的人)受到傷害。我認爲這首先是對人的不尊重。

如果李教授的案例說明了一果多因的道理,郎朗的例子應該給我們帶來多因一果的啓示。我們必須達到一個結果。方式、方法和途徑多種多樣,所謂大路通羅馬。例如,爲了獲得財富,有的人依賴自己的勞動,有的人依賴自己的知識,有的人依賴自己的智慧,但是買彩票也有發財的機會,賭徒也有腰包。我們也要學習他們,用後兩種方法發財嗎?

另一方面,失敗結局的出現也有很多原因。有些人自己很努力,選擇也很準確,但仍然失敗。爲什麼?也許只是背運而已。例如,老漁夫有很高的技術,選擇了正確的漁業路線,但是天氣突然變化,他空手回來的可能性很高。相反,懶惰的農民也可以在樁子前撿到因慌張而死亡的兔子。我們的生活有很多偶然因素,可能會影響我們工作的結果,所以我們會放棄勤奮守護兔子嗎?

在家庭教育中並不是所有的成功都有參考價值,也不是所有的失敗都沒有參考價值。不管成功還是失敗,別人的結果對我們的意義都不大,關鍵是從別人的工作方式和過程中學到有價值的東西。

危險捷徑心理

有些學生在學習中只要求答案不問想法,學習數學只要知道數量就行,學習政治只要知道標準答案就行,這些學生很難取得好成績,有些成年人在職場也是如此,他們最希望領導告訴他們工作該怎麼辦,但是領導說看

與之非常相似的是,很多家長問過我,是否有現成、完整的家庭教育方案。事實上,只要我們冷靜思考,我們就會發現這些父母的期望本身就有問題。他們的捷徑心理和學生只問答案而不問思路有什麼區別?

家庭教育的本質是人格傳遞,人格傳遞與家長自身的人格特徵密切相關。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個性。面對如此複雜和巨大的差異,我們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選擇,因人而異。這種人格傳達所需要的人格適當度,技能訓練所需要的人格適當度是不可比擬的。我們如何提出現成、完整、全世界準確的教育方案?世上有治百病的藥嗎?

那麼,捷徑心理的背後到底隱藏着什麼呢?

一方面是思維上的惰性,長期深入思考是很困難的,惰性心理不願意思考。所以人們有這樣的潛意識。如果能直接從別人那裏得到答案和結果的話,那就好了另一方面,很多人在心理上也存在慣性,他們已經習慣了聽從和執行別人的命令,而不是自己去思考、發揮和隨機應變。他們面對問題時,往往找不到思考和判斷的立足點,同時對自己也缺乏信心。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擁有的捷徑心理往往會導致兩個結果:一個是誤解,在時間和經濟等方面遭受損失,另一個結果是家長不能立足於自己的現實,不能開發和運用自己的智慧。

所以,我們家長可能總是對自己說:動腦筋,相信自己!

備孕
懷孕
分娩
月子
新生兒
0-1歲
1-3歲
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