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母嬰百貨 > 教育資訊 > 廣州公佈144個涉疫重點場所或小區名單 廣州最新隔離政策規定

廣州公佈144個涉疫重點場所或小區名單 廣州最新隔離政策規定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廣州本土確診病例還在增加中,疫情防控還不能落下,近日,廣州發佈了疫情重點場所和小區名單,一共144個,那麼,分別涉及哪些地方?下面本站小編就帶來介紹

廣州公佈144個涉疫重點場所或小區名單 廣州最新隔離政策規定

廣州公佈144個涉疫重點場所或小區名單

據廣州衛健委,5月21日至6月6日24時,廣州市本輪疫情累計報告98例境內感染者(84例確診、14例無症狀)。目前,所有感染者均在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隔離治療。上述感染者涉及的場所或小區,均由疾控部門進行了嚴格的終末消毒

6月8日,廣州市衛健委發佈《關於近期新冠病毒感染者涉及的重點場所或小區的通報》,通報了144個涉疫重點場所或小區。

涉及的有關場所或小區名單如下:

廣州公佈144個涉疫重點場所或小區名單 廣州最新隔離政策規定 第2張

呼籲廣大市民,凡是近期到過中高風險區域或者重點場所、接觸過陽性病例及密切接觸者的市民朋友,務必主動向在社區或者單位報告情況,立即前往就近檢測點檢測核酸,並且需要在三天內完成兩次核酸檢測,同時要積極配合做好流行病學調查工作。

廣州最新隔離政策規定

1、廣東省內回廣州

廣東省內低風險地區回廣州的,體溫檢測在37.3℃以下,沒有咳嗽乏力等症狀,持粵康碼綠碼的人員,無需隔離。另外,外地人員及本市居民抵穗當天及時通過“穗康”微信小程序申請“穗康碼”,對隱瞞重點疫區旅居史和健康狀況造成疫情傳播的抵穗人員,將依法追究責任。

廣東省內坐飛機到廣州白雲機場無需隔離,全程佩戴好口罩。

2、廣東省外回廣州

中高風險地區所在地級市人員來穗,須持7日內有效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陰性結果。

高風險地區:對高風險地區所在地級市來穗人員,須持7日內有效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陰性結果,實行“四個一”健康管理,即發放一份健康告知書,開展一次健康問詢,查驗一次健康碼,開展一次核酸檢測。其中,從高風險地區所在縣(區)或當地政府宣佈全域封閉管理地區人員的來穗返穗人員,實施14天集中隔離健康觀察,費用自理,第1、7、14天進行核酸檢測。

中風險地區:對中風險地區所在地級市來穗人員,須持7日內有效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陰性結果,實行“四個一”健康管理,即發放一份健康告知書,開展一次健康問詢,查驗一次健康碼,開展一次核酸檢測。其中,中風險地區所在縣(區)人員,應在抵穗後12小時內向所在居村委和單位(或所住賓館)報告,實行14天居家健康監測,第1、14天進行核酸檢測。如無居家條件的,實施14天集中隔離健康觀察。

低風險地區:低風險來穗人員,持“粵康碼”綠碼或“穗康碼”藍、綠碼,體溫檢測正常的,原則上無需隔離。

廣州公佈144個涉疫重點場所或小區名單 廣州最新隔離政策規定 第3張

3、港澳臺+國外進入回廣州

入境人員中發現的確診病例(染疫人)、疑似病例(染疫嫌疑人)、有發熱等症狀的人員應及時轉運至定點醫療機構,其他入境人員全部實施入境後核酸檢測並開展14天的集中隔離醫學觀察。

各集中隔離點對集中醫學觀察人員實施健康檢測,觀察期間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4天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隔離對象第14天的核酸檢測結果爲陰性,方可解除隔離。

70週歲及以上的老年人、14週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孕產婦、患有基礎性疾病人員,直系親屬近期病危(去世)人員可以申請居家隔離。上述特殊人員,入境後先接轉至集中隔離觀察點,並於當天採樣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如檢測結果爲陰性,可向轄區防控辦申請居家隔離。轄區防控接到居家隔離申請後,覈實是否滿足居家隔離條件(固定獨立門戶住所,有單間和套內獨立衛生間),如滿足條件,通知屬地按照要求辦理人員轉接。

入境人員解除隔離後7天內,嚴格落實居家健康監測,外出時做好個人防護,避免參加聚集性活動,解除隔離後次日和第7天各開展一次核酸檢測。

另外,自8月12日零時起,對從澳門進入內地人員不再實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14天。如果連續在澳門14天,核酸檢測陰性,可在廣州自由行。香港、臺灣不同,需要執行“14+7’的隔離政策。澳門入境須知:

(一)持有效出入境證件。

(二)持有7天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或包含7天內核酸檢測陰性信息的“健康碼”。

(三)須配合內地口岸有關部門的疫情防控和出入境邊防檢查工作。

(四)未持有7天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或者包含7天內核酸檢測陰性信息“健康碼”的入境人員,仍須實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14天措施。

以上措施具體以廣州衛健委規定爲準,廣州隔離諮詢電話:020-12345。

以上就是有關全部內容介紹,想了解更多信息請繼續關注。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爲習慣
性格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