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疾病指南 > 生活疾病 > 中醫治療癲癇有妙招 10種中藥或有奇效

中醫治療癲癇有妙招 10種中藥或有奇效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1.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醫認爲“無痰不作癇”,也就是說痰是致癇之源,故逐痰、豁痰是治療癲癇很重要的方法。癲癇病人或是由於形之痰閉阻肺絡,出現喉間痰聲漉漉、口吐痰涎,或者由於無形之痰矇蔽狀。這些痰證有的是由於脾虛運化失職,水溼所化的痰,開成熱痰、燥痰所致。驗之臨牀,當根據患者痰邪性質不同,分別選用清熱化痰、燥溼化痰、理氣化痰、搜風化痰等法。

中醫治療癲癇有妙招 10種中藥或有奇效

癲癇發作開始時往往是一側面部肌肉抽動,逐漸同側上、下肢抽動,隨後發展爲全身抽動。有時這個過程發展很快,當家長髮現時,病兒已是全身抽動了。如果在發作前孩子已經醒來,往往表現有口咽部症狀,如唾液增多,喉頭髮出吞嚥的聲音,或是一些口腔的異常感覺。雖然有時孩子心裏明白,但卻說不出話來。每個病兒發作的次數多少不一, 有的病兒只發作1-2次,或者一年1-2次,也有的發作比較頻繁。

治療癲癇的中藥大盤點

全蠍

味辛、微溫,入肝經,能熄風止痙、通絡止痛、解毒散結,適用於風邪引起的驚癇,發作時有抽搐之症,被譽爲“止痙抽之要藥”。全蠍含蠍毒素,是一種毒性蛋白,能麻痹呼吸中樞,有溶血作用,實驗證明有抗驚厥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全蠍有毒,使用時要注意劑量。常用量一般是2~5克(或1~3條),蠍尾1~2克。

蜈蚣

性味鹹、溫,入肝經,能熄風止痙、通絡止痛、攻毒散結。熄風止痙作用強,適用於癲癇發作引起的驚厥抽搐及口眼歪斜。蜈蚣含有兩種類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組織胺樣物質和溶血蛋白,有一定毒性,實驗證明有中樞抑制、抗驚厥和鎮痛作用。止痙作用比全蠍強。其常用量爲1~3克(1~3條),入丸、散量減半,研末吞服,每次0.6~1克。

殭蠶

性味鹹、辛,平,入肝、肺經。功效熄風止痙、祛風清熱、化痰散結,適用於肝風內動和痰熱引起的癲癇病。殭蠶主要含蛋白質和脂肪。動物實驗有抗驚厥和催眠作用。常用量:3~10克,研末吞服,每次1~1.5克。

地龍

性味鹹、寒,入肝、脾、膀胱經。能熄風通絡、清熱鎮驚、平喘、利尿,適用於溫熱、神昏、抽搐或瘀滯等癇證。《本草拾遺》中說:“療溫病太熱,狂言,主天行諸熱,小兒熱病癲癇”。地龍含蚯蚓解熱鹼、蚯蚓素、蚯蚓毒素、膽固醇、膽鹼、氨基酸等。藥理試驗研究表明,地龍熱浸液、醇提取液有鎮靜、抗驚厥作用。常用量:煎湯5~15克,鮮品10~20克,研末內服1~2克。

蟬蛻

性味甘、寒,入肝、肺經。能疏散風熱,又可涼肝熄風止痙,多用於癲癇抽搐之證。蟬蛻主要成分是甲殼質,動物實驗證明有鎮靜、抗驚厥、解熱、抗過敏、免疫抑制、鎮痛作用和神經節阻斷作用。常用量:3~10克,水煎服,或單味研末沖服。

羚羊角

鹹、寒,歸肝、心經。能平肝熄風、清熱鎮驚、解毒,主治熱盛神昏、驚癇抽搐,爲治療肝風內動、驚癇抽搐的要藥。羚羊角主要含角蛋白以及磷、鈣等成分。動物實驗有解熱、抗驚厥、鎮痛、鎮靜作用,能增強動物耐缺氧性。一般水煎用量爲1~3克。單煎2小時以上,取汁服。磨汁或研粉服時用量減少至0.3~0.6克。

牛黃

性味苦、涼,歸肝、心經。功效熄風止驚、化痰開竅、清熱解毒,多用於熱盛所致的驚厥抽搐。《名醫別錄》中指出,“小兒百病,諸癇熱口不開,大人癲狂”。牛黃所含膽酸具有鎮靜、抗驚厥作用,能緩和動物實驗性驚厥,並能增強巴比妥鈉、水合氯醛對動物的鎮靜效果。臨牀常用量是0.2~0.5克。

鉤藤

味甘、微苦,微寒,歸肝、心包經。功效平肝熄風、清熱鎮驚,適用於肝陽上亢、熱盛風動所致的抽搐。鉤藤主要成分爲鉤藤鹼和異鉤藤鹼,此藥有明顯鎮驚作用,可以降低大腦皮層的興奮性,有預防和控制癲癇發作的作用。常用量:10~15克,其有效成分鉤藤鹼加熱後易破壞,故不宜久煎,一般水煎時間不超過20分鐘。

天麻

性味甘、平,歸肝經。能熄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適用於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所致的驚癇抽搐。天麻主要含香莢蘭醛、香莢蘭醇、天麻素等鎮靜活性成分,藥理實驗表明有鎮靜、催眠、抗驚厥及鎮痛作用,能夠有效地制止癲癇發作。常用量爲3~10克。

牡蠣

性味鹹、澀,微寒。歸肝、腎經。功效平肝潛陽、軟堅散結、收斂固澀,適用於煩躁不安、頭昏目眩、驚悸失眠、熱盛傷陰、虛風內動、神倦等證,爲平肝潛陽之要藥。牡蠣含有無機鹽類成分,能降低神經細胞興奮性,有鎮靜、消炎、抑制抽搐作用。常用量:10~30克,宜打碎先煎。

婦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兒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