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母嬰百貨 > 手工製作 > 2020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圖片 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內容

2020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圖片 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內容

來源:親子百科網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製作手抄報可以增進每個人對於全國低碳日的瞭解,這也是很多學校的作業之一,簡單的模板和圖畫需要和主題結合在一起,填充內容即可,下面本站帶來:2020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圖片 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內容。

2020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圖片 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內容

2020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圖片

全國低碳日模板一

2020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圖片 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內容 第2張

全國低碳日模板二

2020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圖片 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內容 第3張

全國低碳日模板三

2020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圖片 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內容 第4張

全國低碳日模板四

2020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圖片 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內容 第5張

全國低碳日模板五

2020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圖片 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內容 第6張

全國低碳日模板六

2020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圖片 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內容 第7張

全國低碳日模板七

2020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圖片 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內容 第8張

全國低碳日模板八

2020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圖片 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內容 第9張

全國低碳日模板九

2020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圖片 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內容 第10張

全國低碳日模板十

2020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圖片 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內容 第11張

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內容

全國低碳日的由來

爲普及氣候變化知識,宣傳低碳發展理念和政策,鼓勵公衆參與,推動落實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任務,2012年9月19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退耕還林工作彙報,討論通過《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規劃(2013—2022年)》。會議決定自2013年起,將全國節能宣傳週的第三天設立爲“全國低碳日”。 “全國低碳日”,旨在堅持“以人爲本”的理念,加強適應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

2013年6月6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召開媒體通氣會,確定2013年6月17日爲首個“全國低碳日”,屆時將啓動“低碳中國行”活動。

低碳環保的好處

有利於轉變生活方式。在當前資源能源日趨緊張、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時代,低碳經濟爲我們提供了轉變的方向與途徑。比如節水、節電、節紙、舊物利用、使用環保袋、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倡導步行、騎自行車等,都是低碳生活方式的表現,既可以節省開支,也有益於健康,還可以改善生活質量。有利於更新生活觀念。在一些倡導低碳社區、低碳家庭的地方,節約水電資源、過簡單環保的生活不再被認爲是摳門的表現。你今天低碳了嗎在一些地方還成了人們見面打招呼時的口頭語。這說明,低碳經濟已經使人們的生活觀念悄然發生了變化。現在,低碳經濟已經越來越走進我們的生產、走進我們的生活。爲了地球,爲了後代,爲了我們生活得更加美好,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這是一種亡羊補牢式的新慨念,但還不太晚。低碳的慨念我個人認爲主要在於-環保,節能上,環保有自然環保,生活環保,工廠的煙霧,污水,輻射等排放是危害最大的,垃圾,塑料的是生活造成的,需要法律法規去強制制約和人們的自覺遵守來維護。

2020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圖片 全國低碳日手抄報內容 第12張

什麼是低碳?

低碳,意指較低(更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爲主)排放。

“低碳”“碳足跡”等詞彙近年來成爲國內外的熱門用語。這裏的“碳”主要指二氧化碳氣體。

節能減排就是節約能源、降低能源消耗。《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所稱節約能源(簡稱節能),是指加強用能管理,採取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以及環境和社會可以承受的措施,從能源生產到消費的各個環節,降低消耗、減少損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費,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低碳內涵爲:低碳社會、低碳經濟、低碳生產、低碳消費、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區、低碳家庭、低碳旅遊、低碳文化、低碳哲學、低碳藝術、低碳音樂、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義、低碳生活方式。

爲什麼要低碳?

自工業革命以來,由於人類活動,特別是開採、燃燒煤炭等化石能源,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氣體含量急劇增加,導致以氣候變暖爲主要特徵的全球氣候變化。據氣象專家介紹,大氣中的水蒸氣、臭氧、二氧化碳等氣體可透過太陽短波輻射,使地球表面升溫,同時阻擋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間發射長波輻射,從而使大氣增溫。由於二氧化碳等氣體的這一作用與“溫室”的作用類似,所以被稱爲溫室氣體。

除二氧化碳外,其他氣體還包括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等。二氧化碳全球排放量大、增溫效應高、生命週期長,是對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溫室氣體。

以上就是全部內容,請大家繼續關注。

媽媽用品
寶寶用品
海淘用品
教育資訊
故事音樂
親子游戲
行爲習慣
性格養成